距离第一篇“青书一卷,可慰浮沉”系列已经过去了接近三年的时间,时光如白驹过隙般一纵即逝, 想来感慨颇多,所以将这一系列延续下来,以表对过往的敬意。
被误读的阅读
其实在这个三年最初的那段时光,我曾将自己还在坚持读纸质书当成一种优越感的体现,不得不说,自媒体的兴起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在某些文章上找到认同感,我越是认为阅读是优越的、特别的越是能看到诸如此类读书的文章,但是渐渐的我发现,那些洋洋洒洒的文章变了味道,仿佛读书变成了渴望美好生活的圣经,读书成了通往幸福生活的捷径,甚至出现了“读书会”这样的团体。请原谅我的大惊小怪,并不是第一天听说“读书会”,但我直至今日才幡然醒悟读书会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在你不知道读什么书的时候,这个团体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讲述某一本流行于当前的读物,或小说、或散文、或杂谈,在分享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
其实我也参加过不少的读书会,其中也不乏引人入胜的分享,导致我对那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更多时候,我听到的都是分享人本身对这本书的理解,偏执且主观。网络上流行几位大咖的读书会,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商业模式,线上线下热火朝天的集会分享,仿佛那些独自捧着书本自娱自乐的人是那么的不合群,那些不参加读书会的人,都是在死读书一般的无趣。
阅读,这个本该如咀嚼美食般细细品味的事情,被硬生生的炒成了流水大席,一本好书刚刚问世,就有无数大咖们便会跳出来不断的去定位书里的内容,或许本人是颇有些愤怒,但我真的感觉他们仿佛可以的在封锁读者的思维,不让读者有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
就这样,阅读的意义变了味道。
阅读从一个人可以做的事情,变成了需要一个如风向标的人带着一群人才能完成的事情。
它并不能带来什么
我曾与很多人争辩过读书的好处,为了让自己显得如此特立独行,仿佛书中真的有颜如玉、黄金屋那般的信奉着阅读,每一次读书都恨不得去央视做个广宣,表明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你瞧,读书又变成了为了让别人看到而去做的事情。
常常听到一些来自于大V号的毒鸡汤,宣扬着读书能够明智、读书能够广知,甚至···致富。
人们带着这些承诺、期许就一头扎进了阅读的海洋,其结果就是越读越气愤,别说颜如玉和黄金屋了,就连一个硬币也没有啊,遂丢掉了书本,失望而归。这真是因果循环,就好像官人寻花问柳走到一家挂着灯笼的烟花之地,门外“大茶壶”招揽这客人,说姑娘如花似玉,官人迫不及待付钱推门就进,结果老鸨侧卧床头,你叫客官情何以堪。
所以,不要再去相信那些将阅读奉为“万能”的说法,捧着一颗平常心去阅读、了解书本里的世界和道理,或许还真的还有些运气遇到颜如玉、黄金屋呢。
也许,你读的是你自己吧
这几年,我没有间断过阅读,也一直在探寻着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最初想从书中获取些什么的想法也渐渐的抛诸脑后,不知从何时起,每次捧起书本都似在面对自己,与自己对话。其实有些内容在读过后就忘记了,在很久之后一个特定的场景下才会从思绪中蹦出来,填充自己的想法。读过的每一个字其实并不会像外衣那般成为你的粉饰。他其实似食物一般,进入了你的身体,成为了你的一部分,。所以书中无有颜如玉和黄金屋,他们都在一条崎岖的路上,而书会指引你踏雪而来、迎风前行,坚定的迈向你想要到的地方。
更重要的,他既然成为了你,他便是你,你读的是你自己的努力,那与别人无关、与朋友圈好友、微博粉丝、你的虚荣心都无关,他只与你息息相关,让你笃定的相信着自己,反复的去选择那些才是自己想要的,最后他会随着你的思想决定内容的高度,你也会随着他的内容突破每一次思维的禁锢,成为一个你期许的自己!
再一次提到因果,其实一些事情就应该向阅读一样,纯粹一些,坐等雨来静待花开,其实也是一个美好的期待。尤其是读书,本身就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莫不要可以的去追求什么成果或很大的功用,一段段文字会记住的你默默努力,在一个合适的契机,将你种下的因果还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