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综合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强化课程育人的重要载体;倡导整合主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体现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是本轮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推进课程综合、强化课程育人的重要载体,也成为教育实践中亟待突破的新课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想源流从何而来?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夸学科主题学习又应当如何开展?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从何而来
发端于教育领域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伴随着学习理论的发展逐渐完善;强调不同学科内容的整合及综合运用。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缘起
意指超越一个已知学科的传统界域而进行的科学与 教学实践活动——发展至:强调真正的自然学习只有以整体的方式发生,即几个领域的技能和知识被整合到单元、主题、项目中,而不是作为单独的科目进行教学。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发展
过程中出现“基于现象的学习”(Phenomenon-based Learning),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形成系统、综合的思维方式。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核心素养是指人格品性与跨领域(学科)的通用素养”,而“学科领域与素养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所有的领域与学科都有助于多种素养的发展,没有一种素养的发展专门依赖于一个学科”,素养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需要以跨学科的方式来培育。
二、如何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
一般将广义上的跨学科整合划分为“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以及“超学科整合”。(图见书P69页)多学科整合关注各学科分别学习,超学科完全忽视学科界限,跨学科主题学习一方面充分尊重内容的学科属性,另一方面也强调整合不同学科内容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本质上是一种融综合性与探究性于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
结合2022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将跨学科主题学习定义为:以素养培育为指向,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挂念、思维方式与方法等去学习主题,考察与探究主题之下问题的一种兼具综合性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征
整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三、如何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
大致包括基于标准的、基于概念的和基于问题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模式。基本思路与方法如下: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
主题是架构整个主题学习的线索和实现跨学科设计的粘合剂,要合乎跨学科主题学习最基础的整合性特征。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
目标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灵魂,它澄清了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指引与规约着具体的学习内容与过程的设计。一方面,跨学科主题学习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凸显对学生能力与意识品质发展的要求;其次要澄清学生须掌握的技能,包括低层次技能、特定学科的技能以及跨学科技能;最后要厘清学生须获得的态度、情感与人格品性等方面的发展,着重体现对世界的关怀与责任。另一方面,从目标的叙写来看,应该适应不同的素养培育要求及学习结果的类型选择不同的学习目标类型——成果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要有内容、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体化描述,为学生把握自己的学习进程与学习水平提供参照。)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
首先,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需要确立组织中心,以架构关键学习内容,明确内容的范围、逻辑与顺序。
其次,围绕确立的组织中心设计适切的统领性任务。
最后,“主学科+辅学科”的内容结构既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规划的基本思路,也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最终的组成样态。
(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具体展开的过程。学生学习要凸显时间取向与行动取向,要能够驱动逻辑关系紧密的系列任务流畅地、充分地完成;要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领域间以及知识领域与个人经验、现实生活的联系,寻求问题的解决。教师还需要为学生适时地提供指导与支持。
(五)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
学习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性活动”,指向学生学习和成长额发现与促进。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必须架构完整的评价方案,实现以评促学。
首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应该由教师与学生共同作为评价的主体,并为不同的主体设计相应的评价工具。
其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要兼顾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通过评价来发现与理解学生并基于此促进学生的发展。
边记录边思考:
跨学科学习是一种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科素养同时培养学习素养的一种综合学习的方式。需要有目标——澄清学生的起点、发展,厘清过程中需要学生需要落实的技能,形成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案。使得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能实现以评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