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打赏”,指的是互联网用户对于网上发布、传播的原创内容(包括文章、图片、视频等)进行直接的金钱或虚拟商品奖励的一种行为,是一种新兴的、非强制的付费鼓励模式。
为什么强调“原创内容”呢?在2015年,微信打赏功能还处于内测阶段的时候,张小龙就说过:“如今微信的公众号已达一千多万,但这一千多万中笔者估计有原创能力的不达十分之一。”虽然“打赏”和“遏制抄袭”之间看起来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确实能激励更多的专业用户进行高质量的内容创作。
在实际运用中,网络打赏功能最早出现在起点中文等小说阅读网站,后来又被视频直播软件用作新的盈利方式。随着打赏经济的兴起,用户们愈发习惯“能用红包说话就别哔哔”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表示个人认同,各视频直播,游戏主播,微信微博QQ运营者当然也满意这种发展趋势。但换句话说,游戏主播,明明可以被用户免费看,却经常能收获总额达几十万的打赏,难道仅仅是因为cosplay了几个动画人物?视频直播,吃个方便面都能收到若干多小鲜花,用户真的是人傻钱多无聊?
从经济学角度上看,打赏是完全不理性的行为,因为用户在明明可以不付费的时候,选择主动付费,这是不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的。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美国的小费文化或是给街边卖艺者的额外支持,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打赏行为。
对于打赏行为对应的心理模式,小编很赞同李叫兽做过的几种解释:
1、用户觉得你需要靠这些打赏款生存。
打个比方,美国人有给服务员小费的习惯,但却不会给空姐小费,为什么?因为他们默认服务人员的固定薪水很低,他们需要这些小费才能提升生存质量。同样,当你听完街头歌唱卖艺者的一首曲目后,你如果没有给几元钱表示一下,心里多多少少是有些内疚的,因为你默认这种“打赏款”是他们很大一部分的谋生资金来源。
所以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某个公众号的运营者,当别人感觉你是以此为生,以此为重要的收入来源时,便很有可能提供打赏(当然,内容为王还是大前提)。
2、用户被激活了的“帮助心理”。
试着看看下面这几句话,你是什么样的感觉?
“别看我是个网红,但是没什么钱。”
“我想改变***,能给我一点支持么?”
“拿了土豪打赏,今天穿新衣服给大家看!”
人们愿意支持比自己弱的人(存在感),愿意支持和自己一样的人(自我认同感),更希望看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是有意义的(价值感)。所以那么多的网红主播能够拿着收入是自己十分之一的“土豪们”的打赏买豪车,所以众筹网站上一句“如果你曾经也有**梦想,支持我做完这件事吧!”可以让众多吃瓜群众打开钱包,所以咪蒙每次提及感谢粉丝让自己公众号转化率特别高之后,粉丝们会更加的支持她。
3、用户希望提升“自我外在形象”
美国人曾经做过一门统计,当和朋友(特别是心仪的异性朋友)一起吃饭时,给服务员小费的比例会显著上升。
在国内,斗鱼等平台便公开展示打赏贡献值最高的用户,上榜用户会被主播们公开感谢并亲切的称为“土豪”。虽然直播主播们往往才是真土豪,但是whocare?霸占平台贡献榜这种事情想想就已经有些小骄傲了啊。
不难理解,当用户觉得打赏行为能塑造“我是个尊重服务员/有钱/有爱心的人”这种外在形象时,打赏心理是很容易被激活的。
总的来说,打赏作为愈发被大众接受的行为模式,本质上是因为用户获得了某种心理效用,从而选择了“不理性”的经济行为方式。同样,如果你是某个平台的经营者,也可以通过激活用户的某种“打赏心理”,来提升自己平台的打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