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信很多人都会背这首诗。几年前,我去寒山寺的时候,跟在导游后面听他讲解。当他讲到张继的这首诗时,只是简单的讲了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对这首诗的诗碑却只字未提。
后来我才知道,《枫桥夜泊》诗碑有着一个很悲壮的故事。
当年这首诗写下来以后,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包括唐朝的皇帝。传说,唐武宗酷爱张继的这首诗,他还命人把张继的这首诗刻成了碑刻,当时还说自己去世之后,要将这块诗碑一同带走,要把它放在自己的棺床上。但是他又不想让别人也刻这块碑,所以他当年就在临终时颁布遗旨:《枫桥夜泊》诗碑只有朕可勒石赏析,后人不可与朕齐福,若有乱臣贼子擅刻诗碑,必遭天谴,万劫不复!
也就是说,《枫桥夜泊》诗碑只可有此一块,只要有人再刻《枫桥夜泊》诗碑,就会死于非命。
唐武宗当年对这块诗碑发出的这个谶语,后世有人刻了《枫桥夜泊》诗碑后,没想到却都身遭不测。
第一个刻《枫桥夜泊》诗碑的是北宋翰林院大学士王珪。王珪当年刻了这样一块诗碑后不多久,家中连遭变故,王珪本人也去世了。
第二个刻《枫桥夜泊》诗碑的是明朝书画家文徵明,他当时也已有八十多岁高龄。据说,诗碑刻好后不久,文徵明也身染重疾去世。
第三个刻《枫桥夜泊》诗碑的是清代大学者俞樾。俞樾刻碑后不久也去世了。
这个故事本来到这儿就应该结束了,但后来又有了后续,后续是因为日本人来了。
因为很多人都知道《枫桥夜泊》诗碑有个谶语,所以很多人是不敢去复刻这块碑的,历史上三个复刻这块碑的人,刻完碑没多久就都去世了。
现在想来,这件事情也应该是个巧合,王珪去世时间不详,另外两人,他们在刻碑时岁数都很大了。但人们都信这个谶语。
日本人来了以后,当年有个叫松井石根的人,他跑到寒山寺慕名前去看那块诗碑,还在那块碑的旁边合了影,并将这张照片寄给了他们当时的天皇。因为《枫桥夜泊》的这首诗编入了他们的教科书,孩子们从小就要学这首诗,所以他们认为非常的珍贵。
这个天皇当年看完照片之后就想把这块碑据为己有,于是就搞了一个“天衣”计划。当时,日本大阪朝日新闻社企图以举办“东亚建设博览会”的名义,把诗碑运到日本。
他们名义上是来借这块碑在博览会上展览,等展览完了再还回来。但是,人们都知道,他们借走了是不可能再还回来的。
1939年,当松井石根到寒山寺向静如大师提出借碑这个要求时,静如大师非常为难。如果说不借,人家可能直接就抢了,如果借,明知道借走就不会还回来了。
为了保护国宝,静如大师就找到了当时非常著名的雕刻大家叫钱荣初。见到钱荣初之后,他直接在钱大师面前摆了二十根金条,并向钱大师讲明了来意。
钱荣初一听是请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仿刻一块诗碑,用掉包计欺瞒欲掠碑的日寇,当即答应刻碑,不收一文,将二十根金条退回给静如大师。
钱大师就以最快的速度最精湛的技艺,将《枫桥夜泊》诗碑雕刻出来,并将它做成旧碑的样子,交给了静如大师。静如大师将那块原碑藏在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眼看着事情就要办成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岔子。当时这块复刻的碑已经运到路上了,被一个叫梁鸿志的汉奸听说了这件事情,碑就这样被他半路截了下来,说这块碑是假的,不能用这块碑去骗日本人。这块碑被半路截下来之后就一直放在了现在南京总统府里的煦园里面,后期建了一个碑亭。
据史料记载:1939年3月20日早晨,在通往寒山寺的路上,钱荣初被香客发现死于非命。在其衣服口袋里发现一张用鲜血写的纸条:“刻碑、亵碑者死!吾忘祖训,合(活该)遭横事!”
人们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大为震惊,此事就相传开来,说复刻了《枫桥夜泊》碑的钱荣初大师因为有古代的谶语他已经暴病身亡在了寒山寺的大门口。
梁鸿志听说后吓得不轻,松井石根听说后也吓的不轻。最后他们也不敢再要碑了。于是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这件事情被披露出来,人们才知道,倒在寒山寺的那个人并不是钱荣初大师,而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叫钱达飞,他是钱荣初的本家兄弟,非常巧合的是他们两个人的外貌长的非常像。
复刻碑这件事情被梁鸿志知道了以后,原来的那块老碑很有可能会被日本人抢走。钱达飞知道后非常着急。为了保护那块老碑,在实在想不出来好办法的情况下,他就想到了这个碑的谶语,就想用这个谶语让鬼子打消借这块碑的念头。
钱达飞找到了钱荣初,他把准备牺牲自己去保护这块碑的想法告诉了钱荣初大师。钱荣初听了之后坚决不同意他的做法。钱达飞就说了一个慌,说自己得了绝症,与其默默无闻的死掉,不如用自己的死来震慑一下鬼子,最后钱荣初被说动了。他让钱荣初先藏起来,他扮成钱荣初的样子,怀里揣着一封血书直接在寒山寺的门口自尽了。
那块原碑就这样完好无损的放在了寒山寺的寺庙里,复刻的那块碑,就放在了南京总统府的煦园里面。
2023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