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清新语推荐
推荐语:品味食物是生活的一部分,面对孩子的时候应该耐心一点,生活也会从容有情趣一点。文章细腻婉转,充满了独特的韵味。编辑精读并推荐。
一个人只有在第二故乡,才能检视出自己灵魂的强度和灵魂的承载力。
——里尔克
儿时家人吃饭,好像不是为了食物本身,而是为了吃完饭后的任务。
“快点吃,吃完了去写作业!”
“快点吃,赶快上学!”
“快点吃,今天我单位里事情多,我得早点过去。”
“快点吃,都多吃点,下午好多东西要搬。”
父母一路打拼,带着我忙于奔波,因此我童年的食物字典里只有一个字——”快“。
我以为,只要我吃得够快,就不会影响父母,不会影响学业,也不会给别人带去困扰。这种潜意识,贯穿了我人生的前二十年。可叹的是,它完全没有随着全家人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改变。直到我工作后,对食物的理解也仅限于填鸭策略——它们的轮廓是灰色的,口感是粘稠的,味道是麻木的。
同一时期,我和很多女友一样,对烹饪不屑一顾,我常带着优越感地说:”我不喜欢做饭,太浪费时间,谁爱做谁做吧,吃有那么重要吗?“随即,便如女战士一般投入到工作中了。
也许是天意。那时我的前任男友竟是一个极擅长烹饪的慢性子,但凡在家吃饭,必定是他的高光时刻,就连刷碗也变成了他的饭后休闲。更神奇的是,当他对朋友们说自己喜欢做饭时,竟然同样充满了优越感。
当我在谈论食物时,我是在谈论内心的感受。童年的饭菜正是第一故乡的味道。
对于成家立业后的成年人来说,原生家庭的困扰多半是难以启齿的,我们对一些事情将保持终身的沉默。就连矮大紧这样看透世事的江湖高手,也是在年过半百时,才颇为含蓄地公开谈论起原生家庭给他带来的困扰。
然而,治愈疤痕的最美医生,是自己;而最适合的药,则是疤痕的原型。机缘巧合中,我离开了北京东三环的写字楼,由一个白领成为了美味的搬运工,正式进入了餐饮世界。
饮食——曾被我视为背包里的"馕"——不知不觉中,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奔走于世界不同城市,不同产区,见识到复杂的风土之上,人们如何制作爱,如何把自然留给热爱纯粹的人,如何放慢脚步,轻言细语地交谈。
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喜好烹饪的前男友,成功晋级为了我的爱人。
并没有人刻意告诉我,这就叫以毒攻毒。渐渐地,我在餐厅和厨房的时间越来越长。家中时光,不仅仅为了做饭,就连看书、写作、交流,甚至看孩子作业,都能在这里完成,完全不会因为这里远离书房而感到局促。万万没想到,能让自己安定下来的,竟是美食美酒。
有一天,我对爱人说:”现在我终于体会到,饭菜是实实在在的爱的表达,那种独特味道是煮在锅里,是外人做不出来的味道。“ 听罢,他竟带着灶神大老爷的口吻说:“年轻人,你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结婚前我给你做饭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只是我们理工男不会说出来而已。”
有俗语说,为官三代,始知穿衣吃饭。我想,这句话更多的强调了物质丰富对人们精神面貌、品味气质的影响,但却忽略了自我觉知的力量。对待食物和酒品的态度,是可以被直接说出来,做出来的。
那年我家装修房子,装修队里一个水泥工,蹲在墙根儿正在吃饭,他看我从冰箱里掏出一袋藕。他随口闲聊:“在我们老家,这个季节的藕已经不好了。”我听了,心中一喜!为官与否,在此时此刻,重要吗?
在简书上记录不足一月,日日简写的多半是食物与美酒。是的,它们原本的样子,就是孤独夜色中的一句句诗,一段段情,一次次的偶遇。
人到中年,生活压力骤然增加,但我不希望那些烦恼影响到家人在食物前的心情。
”慢点吃,慢一点。“我时常对孩子们说。其他的事,我们回头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