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语境中,童年这一概念似乎早已司空见惯,但“童年”并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新生出的概念,那么童年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它有什么意义?儿童和成人的区别又在哪里?为什么要将儿童与成人区别开来?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儿童成为大人?这些问题在《童年的消逝》的第一章——童年的发明中向我揭晓了答案。
童年概念的诞生
学校的教科书很好地论述了时代的变迁,不过有四点经常被忽略,而它们对童年的来龙去脉关系尤深。第一点是人的读写能力的消逝。第二点是教育的消失。第三点是羞耻心的消失。而第四点是前三点所导致的后果,即童年的消失。要理解这一后果,我们必须仔细地检讨前三点的发展情况。
在遥远的中世纪,儿童的概念并没有诞生,原因其一是儿童死亡率过高,成年人并没有将儿童作为平等的生命体看待,也不会给予儿童正常的感情,就更不用提对这个年龄阶段群体的关注和定义了。原因其二是儿童与承认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成人与儿童之间没有什么秘密,人类并没有“童年”。
而在印刷术普及之后,文字成为主导,成人掌握着文字和知识的世界,儿童与成人之间出现了一道文化鸿沟,由此儿童需要通过教育才能走向成人。作者认为,童年的诞生需要具备三种要素:羞耻心、读写能力和学校教育。
儿童与成人的区别
服装的不同
服装往往会用以体现一定的文化意义,赋予社会价值。在童年的概念形成后,儿童和成人的服装上产生不同,也体现群体的不同。我突然想到,以前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衣服的童装特征较为明显,而现在在抖音等社交媒体上经常会看见很多小孩穿着成熟、时尚,在服装上,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在削弱。
知识结构差异
儿童天性特征明显,对于世界存在天马行空的想象,所以在表达上,成人会帮助儿童维护他们的童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童话故事上,成人会使用儿童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讲述故事,给儿童编制出美丽的梦,保护他们的童年。记得在《请回答1988》中,宝拉对珍珠说出了圣诞老人的真相,双门洞的大人们都很焦急,害怕珍珠小小年纪就不再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其实我现在还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在童年时期,成人要给儿童讲虚构的故事,创作那么多童话,甚至儿童很难分辨现实与虚拟的关系,但或许是因为那些成人在童年时期没有童话,能理解孩子需要一些东西帮助他们长大后与现实抗衡吗?还是为了保护儿童的天真无邪、好奇心?还是很好奇这是为什么。
如果没有秘密,童年这样的东西当然也不存在了。
另一方面,成人拥有信息的筛选权,为了培养儿童的羞耻心,他们会隐藏儿童不宜知道的事情。在儿童走向成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分阶段向他们揭示这些秘密,直到“性启蒙”结束。“分阶段”更加印证了“童年”是被社会构建出的概念,当然,所有认知都是被构建出来的。
通过建立不同等级的知识和技能,成人创造了儿童发展的结构。
童年概念形成后的影响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家庭进而成为教育机构,这不单是因为家庭必须保证儿童接受学校教育,而且因为它不得不在家提供辅助教育。
童年最初是一个中产阶级能够负担培植这个概念。
现代家庭的形式渐渐开始成型
在童年概念形成之后,成年人与儿童得到分化,政府增强了对儿童福利的责任意识。所有社会阶层都被迫好政府形成合作,共同承担养育儿童的责任。
思考
觉得这本书很难读,我很难理解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很难提取出书的主线。其中感受最深的是:我们的认知是被构建出来的。任何的概念都是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社会发展往往与技术相辅相成,而媒介发展在其中产生巨大作用。
我们可能发现我们的意识结构被重新塑造,以便跟传播结构相匹配;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已经成为我们所制造的东西。
“童年”是本身并不存在的概念,但因为媒介技术的发展,主要从信息获取上将儿童与成年人作出区别。而成年人又根据儿童的特性以及方便教育的需要,将儿童进行结构化分层,一方面保护他们的童年,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完成由儿童向成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