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相关截图,特别致谢,侵删。
《偷影子的人》这本书有句经典名言:你不能干涉别人的生活,就算是为了对方好,因为这是他的人生。
这让我想到《天道》中的丁元英,私募基金解散后回到北京的一段剧情。
妹妹丁秋红和妹夫谢辉,提前一天来北京等着二哥,可是兄妹俩刚见面,丁秋红就着急收拾行李回老家去。
她表示,一来,家里有两个老人;二来,住酒店一晚就是1000块,多住一天就要多花一天的钱;三来,跟二哥说话大家都累。
丁元英听了无言以对,默默从包里拿出一个档案袋,把自己那辆车和2台电脑送给妹妹。
接着又拿出6万美金吩咐道,1万用在车子的保养,另外5万是专款专用,留给父母生病时急用。
之后,丁秋红想让二哥打个电话给父亲,想把家里的茶馆改造一下。
丁元英拒绝了,并说出了3个原因,一来,父母开茶馆这么多年,能赚多少,他们心里清楚得很;
二来,有个茶馆在,老人就有事做,充实乐呵;
三来,如果改造,茶馆的市井味就没了,这就违背了当初父母开茶馆的初衷。
重刷这段剧情时,才猛然惊觉,丁元英活得真的太通透清醒了,不强行表达孝顺,才是中年人最该明白的道理。
《天道》的故事背景是在90年代,就算放到现在,丁元英也无疑是个财富自由的成功者。
一般人有钱后,首先就想到的是家人,以前太穷,父母吃了太多苦,现在我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好的幸福的生活。
于是就带父母去旅游、去吃大餐、去看电影、给他们买扫地机、洗碗机以以免太累。
可不想,自己所认为的孝顺,却换来一盆盆冷水。
父母嫌旅游太辛苦,大餐吃不惯还死贵,坐电影院两个多小时太无聊,扫地机和洗碗机更成了家里的累赘。
为什么花了钱,吃力不讨好不说,和父母的关系也更僵了。
因为我们只站在自己的视角,把自己所认为的“为你好”强加在了父母身上。
过度去干涉、参与改造父母的生活,只会消耗自己的能量。
就像丁元英拒绝妹妹要改造父亲的茶馆,父母都是成年人了,生活也能自理,茶馆只要不亏钱,保持现状才是性价比最高的消费。
经常来茶馆的都是周边的熟人,大家一起聊聊天,乐呵乐呵一天就过了,既充实又开心。
为什么老想着去干涉、改造他们呢?
假如因为有几个钱,把茶馆改造的高档奢华,一杯千金的清茶,还能聚来一掷千金的客人吗?
没人再光顾茶馆,没人陪父母聊天乐呵,这不是给给他们添堵吗?
史铁生曾说:世上的紧张空气多是出于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变为穷干涉。
70后80后的父母,大多出生于20世纪50、60年代,年代不同、环境不同,对生活的理解和认知方面更是天差地别。
父母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所以节俭、精打细算、不乱花每一分钱,这些习惯已经根深蒂固。
而我们70后80后,小时候的生活虽然不太富裕,但温饱早已不是问题。
所以不要用自己的经验,去指责父母老顽固、跟不上时代,这对他们不公平。
阿德勒理论“课题分离”中指出,任何事情都分为【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
一切的关系矛盾,基本都是因为对别人的课题强加干涉或改造。
所以,就算是最亲近的家人和朋友,也要分清自己的他人的边界。
每个人的人生都由他自己负责,除了他们给你发出【求救】信号,让你帮忙你才出手。
学会尊重父母,他们的某些行为习惯,或许我们看不惯,但不要指责干涉,其余时间适当学会放手。
真正的孝顺,并非强行将自己的想法和物质堆砌在父母的生活里,而是尊重他们的选择,理解他们的需求。
父母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节奏,我们更不应该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去改变他们的生活。
学会放手,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自娱自乐,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爱。
分清自己与他人的边界,不但能减少矛盾和父母关系更加和谐。
这更是对父母的尊重,也是中年人在亲情课题中应有的智慧。
感谢你读到这里。
点个“赞”+“在看”,并“分享”给更多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