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1444
每天进步一点点
猴子会空着手下山吗?或许不会吧!今天猴子空着手下山了,那下一次上山,不就找到自己的目标了吗?假若我是那只下山的小猴子,假期过了这么久,此刻我留下了什么呢?
01
啃读,一部部打通经典
昨天完成了《人为什么不喜欢上学?》两小节内容的梳理,今天完成了《给教师的建议》第91条的梳理,都配有思维导图。
这两本书的阅读难度级别都不低,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专注、耐心才能理解。不夸张地说,每个任务我都花费了4个小时甚至更长。当然,这因人而异。我自己属于蜗牛型的。
我发现两本书的内容彼此勾连。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校教育应以智育为主,他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厚实和拓宽学生的知识背景。《人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这本书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原理,分析思考如何发生,也是要为孩子创造思考的条件,让孩子爱上解决问题,爱上学习。
我潜意识里的一种感觉,今天越来越清楚、肯定。这两本经典正在一点点相互打通。每一本都可以成为另一本的知识背景,帮助我理解。
今天,对“知识背景”这个概念感受特别深刻。
一种知识背景,是我们依据学生当下要学习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书籍,或者举行某项活动,参观或观察某些项目。
一种是没有针对性地阅读,或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会无意识记住一些知识。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的时候,大脑就会积极调取出曾经储存的知识。
关于思考发生的四个条件中,有一个是长期记忆知识。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知识和性过程性知识越多,思维越快。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联系到其它书籍中的观点。为了更好地理解,我总是要上网搜索或者查阅书籍。只因为这些知识没有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因此,便阻碍了大脑的思考,影响了思考的效率。
再一次印证了:记忆力好就有利于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讲,假期里看似凌乱地读,它们之间也是有关联的。那就算是主题阅读吧,瞬间心里很安慰。
02
表达,一步步走向理性
“新网师教育写作精进会”,这个曾经让我压力蛮大的学习共同体,却因着一份“厚脸皮”而坚持,让我在写作上有了质的改变。
这样的改变不是凭空而降,它源于以下几个因素,也是巧合吧!
一是自己主动练笔,开启了暑期日更写作练习。
二是翟老师组织共读何刚老师的一篇关于专业写作的高质量的文章。而自己,恰恰要完成此文的推荐词,还主动画了思维导图。因此,对这篇文章读得极细、极透,领悟得极深。
三是李红霞老师组织共读《改变,从写作开始》,我承担了5小节内容,完成了设计导读问题、梳理文本、思维导图、朗读录音任务,也必须得细读并尽力领悟。
自己刻意的练笔,遇上了高人的专业写作指导,自己的表达形式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
这种意识中的进步,也让我欣慰。
03
承担,一点点积累经验
以前,我面对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这两个方向,一直不知道该如何抉择?到底是阅读重要,还是写作重要?就如,背景知识重要,还是阅读理解能力重要?
郝老师曾经掷地有声地说过,以写作促阅读,以输出倒逼输入。因为,带着写作目的去阅读,效果肯定不一样。
无论是因为在读书会的承担而啃读,还是在写作群的承担而啃读,都是为完成写作任务硬着头皮坚持读。
坚持一下,还是值得的!
04
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
今天,江老师因家里有事,他承担了12号的思维导图任务无法完成了,我犹豫了一下,又主动揽下了。
这个假期的阅读学习,感觉每天似乎都是在爬坡。当我回想自己在面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时,能够很快制定方案、作出决定并采取行动,不正来源于平时承担所积累的经验吗?
想到这里,那就继续爬坡吧!因为如果觉得路难走,那一定是向上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