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古严老师读书训练营后,开始阅读的第一本书是彼得森教授的《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今天的读书笔记简单描述一下初读这本书的感受,记录阶段性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对心理学或者是对提升自我认知有同样兴趣的小伙伴。
一本适合深度学习者读的书
如果你想读一本网红心理学书籍的话,可能你要失望了,因为这本书的专业程度不是随便哪个网红就能看懂的,他(她)也不敢轻率地截取只言片语来博眼球,因为整本书立足相对来讲很新的学科——积极心理学展开,没有充分了解过很容易把这一学科与鸡汤文、快乐心理学之类表象而又肤浅的东西混淆。
如果你想得到10万+爆款文章带来的爽感的话,这本书不适合你,因为它的语言即便是在讲故事、举例子的时候也显得有些拗口,可能是由于作者想要更精确的表达,以及翻译带来的一些问题。(“信”“达”做到了,但是不“雅”)
好吧,到这儿可能已经劝退了不少读者了~~虽然我很希望大多数人留下来,但真正能坚持下去的,恐怕只有一类人:深度学习者。其实我自己也差点在这本书的第一章的后半部分就被劝退,专业术语太多、语言真的比较拗口,给我带来的认知负荷很大。
支持我读下去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这本书来自古严老师的认知训练营,是精心挑选过的,这个训练营初衷就是培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肯定不能放一篇口水书上来,大家走马观花爽完拉倒。二是我本人对心理学、认知学算是有点兴趣,觉得自己在心智自我提升上很有必要好好学点真东西。也就是说,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自己也在成为深度学习者的道路上向前进一步。
为什么要成为深度学习者
我自己的理解,所谓深度学习,也就是愿意为了读懂一本书、掌握一种知识而进行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的过程,这甚至并不亚于在大学里作为自己的专业来学习。那么肯定有小伙伴会疑虑,我花费如此代价来学习一样并非自己专业、甚至是在当前不一定能用到的知识,有必要么?
要不要成为深度学习者,其实关系到我们对自己有怎样的定位,即成为泯然众生中的一个,还是在认知提升上精进不已。在网络时代,获取知识越来越容易,但任何知识在未经你本人深入思考、消化吸收之前,能对你产生的价值都不大。而愿意沉浸其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人似乎在任何时代都是少数,加上如今网络信息化工具的放大效应,他们和普通人之间的知识鸿沟越拉越大。
这里牵涉到一个问题,即鼓励深度学习是不是等于大家都越来越“不说人话”?不是的,看你愿意处在信息传递链的什么位置。大致分析一下,知识的传播链有以下几个层级:
1.源头——开宗立派的学者及其著作
2.一级传播者——该领域的后续研究者、完善者
3.二级传播者——从这门知识中获得启发,发现其价值,推而广之,让非本领域的人能够看懂的人
4.三级以后的传播者——把这门学科的概念性、流行性的东西提取出来,直接推给最普通大众的人,比如网红
所谓深度学习者,至少上面这个链条里“二级传播者”以上的人。我之前在一篇评论中非常不礼貌地抨击古严老师说话太“掉书袋”,不说人话。后来仔细想想,显然,古严老师就属于二级传播者以上的人,他不是不能“对下兼容”(也就是“说人话”),只不过我当时看到的是他在整理自己所学、对上溯源、追寻知识链条更上层的一篇文章,如果这时候也讲究大众化、口水话,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反智主义成了最大赢家。明白了这一点,才会说这本书适合那些在知识链上游的,想要学点别人不会的东西的人。如果你学的东西是10万+爆款,那大概你最多也不过就是那10万分之一,而你真的能把这本书读完,那恐怕获得的认知提升完全不是大众口水文能够获得的。就像作者在书中前言说的那句话:
“你们将从这本书中发现精神食粮,以及将你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的行动计划。”
关于阅读这本书的一些小建议
由于本人也刚开始读这本书才一天时间,所以认识还不算深入,简单几点意见送给也是刚开始的同学共勉:
1.不要一上来就按顺序逐字逐句精读。深度学习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本非常高,所以先大概浏览一遍,构建起总体的概念体系,再考虑在哪些部分深究,避免事倍功半。
2.不要执着于一些专业术语。书里的专业术语真的太多,不要硬要求自己必须全部理解,看不懂的跳过,它未必影响你对整体内容的理解。
3.认真参与书中提供的各类练习。学习心理学的一个特点之一就是“体验式”学习,你要沉入其中,才能更深刻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意思,而不是只记住一些冰冷的概念。
结语
最后送上书中引用的案例之一:在本书第四章《幸福》的开篇提到一项研究,通过分析一组女子学院的毕业照,看照片上人的微笑情况来判断她们心态是否积极(杜氏微笑,通过一些面部微表情来评判一个人是出于幸福的微笑还是仅仅礼貌的微笑),几十年后再去回访这些学生的时候,发现心态积极的拥有更加幸福的婚姻、事业、家庭。爱笑女孩更幸福的科学佐证版,小伙伴们,看到这里有没有想要送给自己一个甜蜜的微笑~~
ps:这项研究我在中学时代一个科教节目里看到,没想到在这里再次偶遇,他乡遇故人,感觉一下子和这本书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