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红一窟(哭)”的红楼中,“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妹妹最终“香魂一律随风散”在宝玉和宝钗结婚那天挂掉了。
热爱红学的人,有人研究红楼里的食谱,有人研究红楼里的衣装,有人研究红楼里的各类丸药,当然也有人研究林黛玉的病。
关于黛玉的病也是众说纷纭,书中说道,黛玉的病每年闹一春一秋,老咳嗽,伤春悲秋,于是看客、读者揣摩,有肺病、心脏病、过敏、内分泌失调、长期吃药慢性中毒之说,有性格内向、长期睡眠不好精神衰弱之说,也有相思之说。
倘若要一条条寻下来,黛玉最大的病症是心病。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将黛玉的柔弱、绝代姿容刻画的淋漓尽致。
1.
弗洛伊德曾说过:自幼充分享受母爱的人一生充满自信。
黛玉6岁丧母,母亲死后,黛玉是生了一阵子病不能读书的,而那时的病或许只是一个情绪的出口。
黛玉的母亲去世后不久,林如海也去世了,黛玉从此无父无母,成了孤儿。
失了双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该要多大打击,面对这种痛楚只是掩面而泣,那种失了双亲的悲痛、恐惧情绪未曾真正发泄出来。
从林如海唯一的女儿变成贾府的小姐,从人丁单薄的林府进入姐姐妹妹一群叔叔婶婶一堆,人际关系复杂的贾府。
从此真的寄人篱下,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行一步路,这种变迁也不是一夕之间便能接受了的,适应总会有个过程。
对黛玉而言,适应是需要时间的,即便不能适应,也无可选择。
我们也无从确定当时的黛玉是不是有适应障碍。
2.
“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似一日重似一日。”宝玉这一句说出了黛玉的病根。
从气质来说,黛玉是典型的抑郁质,非常敏锐,却又多疑多虑,比较脆弱,易受伤害,旁人一句话,便会让她瞬间伤感落下泪来。
从性格来说,黛玉内向,而内向的人善于内归因,内归因便容易为难自己、容易自责、自卑或者自伤。
黛玉是孤独的,而孤独是不利于健康的。
老祖宗爱她,那爱是怜爱,那种爱自然弥补不了黛玉丧失的母爱。
在贾府的一众夫人小姐中,别人对她的好有几个不是因了老祖宗。
宝钗虽能说几句体己的话,但给不了她纯朴的情意。
宝玉爱她,亦能领会她的一片痴情,但许不了她爱里的安全感。
黛玉本就喜独处,不爱与人交流,人际关系方面自然比不得吃着冷香丸的宝钗的高情商。
这样的黛玉自打从进入贾府便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欢乐颂》里每个人苦闷时都有一个人给与支持,安迪有小包总带她打拳喝酒,小蚯蚓有樊胜美的开导,关关有安迪指点,那样的黛玉能怎么排遣呢?
遇到心中烦闷时她能找何人去诉说排遣呢?
3.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葬花吟》
一首《葬花吟》借花喻自己,将她的悲伤、担忧、矛盾表达的那么清楚明白,看起来是一诗成谶,其实不过是黛玉自我暗示罢了。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秋窗风雨夕》
一首《秋窗风雨夕》加深了苦闷,又一次加深了苦闷,又一次自我暗示。
她的词作中尚且如此,不知道在平日里自我暗示过多少次。
人的身体会根据内心的心理想法而做调整,尽管这种想法可能只是深藏在潜意识中。
黛玉向来悲观,她的病也是随心的,这种随心的病,总是难愈的。
4.
面对宝玉,黛玉一直是自卑的,她想要宝玉的爱,也想要和他长相守,却又知道自己是寄人篱下的孤女,配不上宝玉,才会那么介意什么“金玉之说”。
对黛玉而言,如果得不到爱情,还不如死了。
宝玉给的回应是,“你死了,我做和尚。”
那份情谊,对寄人篱下,小心翼翼的黛玉而言,是最暖的情。
爱是避免孤寂的主要方式,爱能打开自我的坚壁,生出一个新的生命。
——罗素
宝玉的爱,对她而言像一根救命稻草,也是在贾府中的她唯一的希望。
然而这唯一的希望,对她来说也是摇摇欲坠的。
她爱宝玉,她也只有一个宝玉,而宝玉却有“金”有“麒麟”。
纵然宝黛两人早已互生情愫互诉衷肠,可是在黛玉的潜意识里两人纵为知己,奈何自己薄命。
再这样的潜意识下,黛玉爱的全心全意又无望。
痴心如黛玉,自知无人为自己做主,纵然宝玉一心待她,多半是无用的,终了他要娶的不是“玉”便是“麒麟”。
黛玉的心病就像自己挖的一个洞,洞越挖越深,而她自己就行走在边缘,一不小心就掉了进去。
早年创伤未被治愈,抑郁、内向、悲观、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宝玉成婚的现实刺激、长期患病的身体不适,如此种种黛玉的心病自然好不了。
“香魂一缕随风散”的结局是黛玉长期自我暗示的结果,也应了她自己“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