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关于名师的一些信息,可谓喜忧参半吧:首先是李吉林老师(2014年全国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一名),前辈于2019年7月18日逝世,她说过的犹在耳边:“在数十年与儿童朝夕相处,我感悟到儿童是有情之人,儿童生来爱美,更为重要的是儿童潜在着智慧。我国“意境说”中的“真、美、情、思”为情境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尊敬的刘堂江先生在《未来教育家杂志》撰文《李吉林成长的五点启示》:情景启示—以教育家情怀育人,学力启示—精益多师成一家,沃土启示—植根实践沃土,周边启示—借力周边学科,感悟启示—感悟提升理论概括。 刘先生概括很是周全。
二是在新公布的齐鲁名校长、齐鲁名师工程人选中,青岛20+39人入围,多是咱们钦佩和欣赏的校长老师,可喜可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吉林先生在青岛有不少的继承者。教育事业一直在期待更多的名师涌现,如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所提出的“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到2035年,教师综合化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但任务依然艰巨。
毫无疑问,先辈名师们的成长之路一定会给我们很多的启迪。我们在想的是名师不再是可遇而不可求,但无疑提高教师群体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还是破解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重要途径。
名师是教育教学的高手。名师都是凭改革之风、临创新之潮的人,名师的学历未必很高,不乏学历是中专和专科的,更不乏是自学成材的,之所以成为名师多是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读了比别人更多的书,做了比别人更多的题,进行了比别人更多的教改实验,写了比别人更多的文章。不管年龄之高低,时时都在尝试,他们喜欢学习、喜欢反思、勇于实践,名师大都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人。譬如名师会因读书而思考、因思考而成熟。不少名师多是文史哲什么书都爱看,最不爱看的是教学参考书,反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参考书上下足了力气,这应是名师与普通教师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否这就是我们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垂钓的高手一起到鱼池钓鱼,都大有收获。忽然间,又有十多人来鱼池垂钓,这些人是新手,钓不到鱼。其中的一个高手就对一个新手说:“这样吧,我来教钓鱼,如果你学会了我传的诀窍,从而钓到很多鱼,每十尾就给我一尾,不满十尾不用给我,”双方一拍即合。新手经高手调教,鱼儿就上了钩。于是其他新手纷纷要求高手传授诀窍,同样的承诺,高手同意了。他把时间用来指导新手,一天下来获得一大筐鱼。另一个高手独自闷钓一整天,所获甚少。我们不妨把名师比做高手,把新手比做是年轻或没有经验的教师。两个垂钓的高手的故事使我想到的是:第一,名师的以身示范与面对面的交流对教师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比几次教研活动或公开课的示范作用要大的多。第二,名师传授的是诀窍,需要新手去仔细揣摩和学习。第三,也不能忘记他们的约定,“每十尾就给我一尾,不满十尾不用给我”,相应的是我们应当对名师的作用给予更多的物质和精神的回报。
1.让年轻教师学到名师的真经。在教师队伍年轻化的时候,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大家共同的关注。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教师,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道理。从环境氛围而言,可以肯定在一个有名师的教研组中的年轻教师,成长的一般会比其他学校的教师要快一些。但也发现不少年轻教师向学习老教师学习的过程中,形式学会了,内容也学了不少,却很难实现在模仿和继承中实现创新,在重复中实现跨越。因为在老教师经验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些难以言传只能身教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惟有仔细琢磨、不断思考才有可能得到的东西。如对某一道试题而言,老教师想到了这道试题与哪一年的试题相似和其不同之处,想到了处理这道试题的几种方式,在自己的脑海中完成了对这道试题的多种分析,而且可能只是从中选择了一种处理的方式,想到这道试题的多种用途。这种思维是年轻教师所不知晓的,也是最需要的。
2.促成名师的班级流动、跨校交流。一个好校长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名师就是一个好学科。我一直在想名师交流的模式如何创新,怎样发挥名师的带动效应。以语文为例,原本是一个教师带两个班级,另一年轻教师带2个班级,可否改成第一周名师带1、2班,年轻教师带3、4班,第二周名师带3、4班,年轻教师带1、2班。当然也可月轮换制,同时学生的变化促成教师的转变,让学生参与诊断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名师一起帮助年轻教师的成长。再如跨校的交流也是如此,一些名师在一些薄弱的学校带班带徒弟,也就是两个学校各教一个班,各带徒弟,这样1加1大于2,1加1大于3应该是名师带来的效益。为什么要跨班、跨校?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的不平衡性。教育部的有关人士曾经说过:“60%的问题大概可以在学校内部解决,就是萝卜煮萝卜。但是离开了外界的引领和交流,水平的再度提高就非常困难了。”大概另外的40%,也就是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师素养的40%需要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学校与大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迄今为止,我市的教师流动,特别是优秀教师即便是在某一个学校也没有完全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我想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流动性还远远不够。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曾经说过:“以最优秀培养最优秀。”借用他的意思,以名师培养优秀的年轻教师,再去培养更多的学生,岂不是真正“以最优秀培养最优秀。”让更多年轻教师离名师更近一些、受惠更多更多但愿是一个不远的理想。
3.名师应多开设跨校的讲座。我是喜欢听讲座、报告的,一个好的讲座比一节课的作用要大的多,讲座往往是一个优秀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对学生而言,见了不同风格的教师,听了不同内容的讲座,学生必会见的多了,想的多了,比较的多了,开阔了学生思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向这个教师学一点,向哪个教师学一招,相信学生成长的会更快。对更多的教师而言,观摩其他教师公开课和研究课自有其独特的作用,自己上一节课后被评头论足也会很多的收获,而和学生一起多听听讲座,进行一下交流,特别是不同学科的讲座听听更会开阔眼界,肯定也会比单纯听一听公开课和研究课效果好得多。拟或优秀教师的讲座在某一个学校的讲座被刻成光盘后(成本也不高),在其他学校放一放,实现教育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交互利用,或者组织成讲师团集中宣讲后刻成光盘。无庸置疑会对我市教育教学成绩的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方式。
报酬的事也可以说说。十年前南方就有了首席教师制度,薪水可以普通教师的几倍,这是咱们北方不大敢做的事,因此在那里有人说假如你有本事就做个首席教师。而我们现在名师的待遇是不是太底了,譬如每月100元的补贴在今天只能看作是种荣誉而已。国家设立了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高达500万人民币,当然其中的450万是必须用于科学实验的。可否效仿一下?如何让我们的名师发挥其更大的作用?真正实现按劳分配?值得期待!但愿与此制度相关的人士不再以无此依据而没有作为。
这句话存了许久、许久,只想是否有更多的名师来到:“教师,永远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与恶习的重要社会成员,是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人类掌握知识、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从事‘太阳低下最光辉的职业’的‘人中的楷模’。”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