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是你觉得还小,想再玩几年,或者因工作太忙,异性圈子有限,很难走近婚姻。这时,你有没有正经历着被父母催婚的悲催?
以下几个场景,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情景一:
含沙射影,旁敲侧击型。
这样的父母,催婚不是很直白,而是经常在你跟前唠叨,
“你看,我们退休都好几年了,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无形之中给你施加压力,他们的潜台词是:我和你爸爸想抱孙子了。
这样的家庭相对有比较强的边界感,他们不会明确的要求子女说:
“这个年底你必须给我领一个回来”。
情景二:
絮絮叨叨唐僧派。
假如,你休假在家睡懒觉,你妈妈说:
“太阳晒屁股了,还不起床,以后结了婚,你婆婆会不喜欢你的”。
你不洗碗,不化妆,你妈唠叨你:
“结了婚以后,你也会这个样子吗?你老公会怎么想?”
也就是说,你连一个男朋友都没有,你妈硬是给你捏造一个情景出来。
你婆婆怎样?你老公怎样?男人怎样?让你产生一种压力,有角色代入感,这种父母表演力很强,属于戏精派。
情景三:
苦情派。
这类妈妈往往很会演。
比如,你弟弟刚踢完球,高高兴兴的回来,你妈就批评你弟:
“笑什么笑,你姐都这么大了,连一个男朋友都没有,你还好意思高兴”。
也就是说,只要你不结婚,全家都没有资格开心,都要苦瓜着脸。
这时,你往往会把全家人的不开心与你结不结婚划等号,因为,你不忍心看着你爸你妈不幸福,更不愿让他们为你的不结婚买单。
情景四:
相亲型。
你妈不停的给你安排相亲对象。
比如,你妈带你去聚会,正好有个阿姨,带着她家儿子,说你们小时候一起玩过,要不要相互加个微信,第二天,你妈逼着你问:
“你们聊的怎么样?”
以上种种,是否似曾相识?
父母催婚,五花八门,大多数人都采取回避或者躲闪的态度,要么大发脾气,要么选择沉默。被“催”的感觉,严重干扰着你的内心。
那么父母为什么要催婚?他们“催”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首先,让我们看看他们这一代人的时代背景。80后,90后的父母,大多生长在中国60至7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那时资源匮乏,需求大于供给,经济发展落后。男人在整个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有更多的资源,同时是劳动的主力军。
女孩子结婚,首先要考虑,男人在外面是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否能承担家庭重担,女孩则在家相夫教子居多。
婚姻,建立在资源整合基础上。
其次,过去的婚姻有社会和单位的约束,不是说男人人品有多好,多有责任心,而是那个时代的婚姻把职位,名誉,晋升捆绑在一起了,只要出轨或对婚姻不忠,以往所有奋斗成绩,向上晋升的机会都会失去,全盘皆输。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的婚恋观发生了改变,单位不再管你的吃喝拉撒睡,婚姻与晋升不再挂钩,而是以追求效益为主。
90后离婚率高,不是人品变差了,而是社会、单位不再给你承担婚姻约束的责任了。婚姻内的出轨,背叛成本,对双方来说变得没有原来那么高了。
第三、婚恋观发生了改变。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婚姻建立在相互吸引基础上,讲求的是人格的独立。没有了社会、单位的约束,婚姻的经营完全靠自己。
如果一个女人不注重经营自己的婚姻,还像父母那样,以为找一个能够养你的男人就像找到了终身饭票,只知道和你妈妈那样一味的付出,不注重外修颜值、身材、形象、气质,内修思想、才华,时代婚恋观发生了改变,婚姻将很难获得安稳。
对他们那一代人,婚姻等同于幸福。你不结婚,他们就觉得没有男人养你,你很可怜,因为,他们就是靠男人养的。
他们觉得,你老了,无依无靠。他们不允许当你老了的时候,孤零零的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所以,他们会拼了命的逼着你,走他们的老路。
那怕结了婚以后,不管那个男人怎样,只要你待在婚姻这个避风港里,你就是安全的。
你看,父母催婚的背后,是两代人不同的婚恋观,是父母的良苦用心,是你生存问题,是你老了以后怎么办的问题。是你迟迟不走进婚姻给他们带来的焦虑问题。
对抗也好,回避也摆,都解决不了你被父母催婚的困扰。
接下来你要做的是,把父母的担忧,以尽量多的信息展现给他们看。
比如你对未来人生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你对养老是怎么安排的,让他们看到你的收入足够养活自己。
日常生活状态积极向上,作息有规律。在小事情上守住边界,给父母传达一种我是有主见的,我的人生我说了算的态度。
当他们催婚的时候,你不是发脾气,而是控制住你的情绪,不和父母作对。
经济独立,情感独立,情绪独立,把这种成熟的状态展现给他们。
父母担忧什么,就给他们传达足够多的信息,打消他们的担忧。
父母花式催婚的背后,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生存婚恋观不再适应现代以爱情为基础的婚恋观,是他们对这个时代,对你没有足够的了解,是你的幸福,生存和不成熟的生活状态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