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经常会有朋友问我这样的问题。
“我们家孩子最近情绪失控,动不动就打小伙伴,他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有烦恼了?”
又或者“我们家孩子突然说他不想读书了,他是不是厌学了?”……
零零总总,都是家长通过一些小事或孩子的一些反常行为来揣摩孩子的心理状况。更有甚至,对照网络或心理学书籍上的知识,来印证自己的想法或看法,给自己和孩子贴上各种心理问题的标签。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也是极其自私的表现。
我们说的心理成长,是自己对自己内心的剖析,和出于自身需求的改变。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你进行自我剖析,要求你开启心灵之旅。包括你的父母。同理,生为父母的我们,也没有权利去洞悉我们的孩子。
我自己亲身经历也是如此。为了孩子,我学习心理学知识,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开始做心理咨询。职业病的习惯,爱分析人心,认为我懂你心,是一种本事,也能获得旁人的羡慕。于是,和孩子交流,时不时流露出:“我知道你在想什么……!”结果啦?我女儿暴怒:“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在想什么?”(是不是让你想起,庄子和惠子对掐的故事)
心平气和之下,女儿郑重其事的警告我:“你不要分析我,我讨厌被别人看透的感觉,你不是我,没有权利为我的想法做主。你的哪套心理学和教育方法,对我也没有什么帮助,也不起作用?”
我脸青面黑,一愣一愣地望着她。她是青春期太叛逆了,还是她太有思想了?(看,我又在琢磨她)
都不是,这是一个人的正常表现,这就是我学习心理学得到的答案。
女儿的怒视,让我思考。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的职业要求和水准高低,并不是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而是,帮助他开启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通俗一点,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点。当求助者遇到心理问题,通常是人生困惑的时候,我们不是提出解决方案,而是帮助他们自己需找方法来解决内心的困惑。为什么很多人不理解,认为给了钱做咨询,没有用。因为,咨询师没有给出是非对错的答案。这样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个误区,因为改变人心,在自己,不在他人。
同理,在教育中,父母扮演得的也是一名咨询师的角色。孩子出现了问题,他需要的是如何找到方法。我们可以告诉他,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方法,而不是直接给他方法。那样,孩子永远不会成长,也永远是“心灵的巨婴”。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相信,你、我都会学做聪明的点灯人。
最后,强烈推荐爸爸妈妈读一本书,法国作家迪迪埃•普勒(Didier Pleux)写的《良好家教十诫》。作者是法国成长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医生、精神疗法专家。但是他警告家长“不要用肤浅的心理学知识解释孩子的心理,应该回归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方法……”
这是一名有责任心和担当的心理学家给你的建议,他没有吹捧自己的工作有多么伟大或有多么神秘,而是从科学的角度告诉你,不要陷入“解释一切”的牢笼。我们去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逻辑就是我们要“刨根问底”,这是极其不理智的行为。我们要做的,正如普勒博士所说:“帮助他控制自己不愿意接受日常挫折的情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
如果喜欢心理学,建议父母多看一些“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比如: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的《教出乐观的孩子》;斯坦福博士、Hulu公司全球研发副总裁诸葛越的新书《魔鬼老大,天使老二》,都是不错的选择。不建议父母用精神分析那一套,来解读孩子。
我们的孩子都是正常的孩子,正常的人都会有情绪。我们都期待越活越健康,但健康的标准不是苛求。所以,不要去解读他的心,要尝试去理解和懂他的心。
怎么做?很简单。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自我成长之路,你和孩子都需要,都需要自己去探索。旁人,靠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