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李霖的诗词如同一颗颗独特而美憾的星辰,闪耀着迷人的光环。当我们翻开《大雅堂李霖诗词选集(第一卷)》,仿若踏入了一座充满诗意与情感的大观园,能深切地感受到其诗词在情感表达、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方面所展现出的非凡魅力与深厚内涵。
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李霖的诗词犹如情感的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的心田,又似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
(一)家庭情感的深沉厚植
在描绘家庭情感的篇章中,诗人展现出了极为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以《七律·家父生日颂(新韵)》为例,“逆来顺受少吟吭,相待诚纯咽怨声。奋斗城乡荫后裔,践行誓愿谱前程。易经验算八旬乐,书画熏陶六艺清。表妹童婚医去病,全局总览酒茶朋。”这几句诗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位默默奉献、坚韧不拔的父亲形象。父亲一生默默承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不善言辞却以实际行动为家庭撑起一片天空,他在城乡间辛勤劳作,为子女的未来努力拼搏,这种无声的大爱令人动容。诗人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诗句,将对父亲的敬爱与感恩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一位勤劳朴实的父亲在岁月中默默耕耘的身影,真切地感受到家庭中那温暖而醇厚的亲情。
而《七律·别四弟》则是一首饱含悲痛与深情的泣血之作。“鏖战沙场意念稠,何期已是祸当头。方刚血气收一匣,正茂才华祭四球。矫体灰飞魂炬灭,愁肠寸断泪泉流。新坟对泣全无语,岁岁年年岂肯休。”诗中详细地描述了四弟意外离世的悲惨场景,从四弟在球场上生龙活虎地奋战,到突然遭受厄运,生命瞬间消逝,每一句都如同一把利刃,刺痛着读者的心。诗人对弟弟英年早逝的痛心疾首和无尽的惋惜之情汹涌而出,“愁肠寸断泪泉流”一句更是将这种悲痛推向了极致,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那难以愈合的创伤,以及兄弟之间深厚的手足情深。
《七律·赠义兄陈敏强(新韵)》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家庭之外的兄弟情谊。“稳坐龙岗三界空,万科畅论有神通。先觉大梦双眸闭,偶醉新茶九曲融。玉宇肇修横海北,长车自驾纵疆东。勘识天命唯轻笑,锦绣乾坤尽掌中。”诗人通过对义兄形象与经历的描绘,展现出义兄的沉稳睿智、豁达超脱以及在事业上的辉煌成就。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义兄的钦佩与赞赏之情,体现了兄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深厚情谊,这种情谊超越了血缘关系,成为诗人情感世界中一抹独特而亮丽的色彩。
(二)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
李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社会的百态与问题,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刻的思考。在《七律·游桂林(新韵)》中,“山山水水自浑然,佞贾奸商笑脸盘。秀水东发桥锁带,黛山北亘路缠冠。名尤易被膏粱损,胜迹难为雅仕瞻。最是不堪俗客手,踏石挥刻我来焉。”诗人先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桂林山水那如诗如画的自然之美,“山山水水自浑然”一句,将桂林山水的浑然天成、和谐美妙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笔锋一转,诗人将目光投向了社会现实中的不良现象:奸商的贪婪与丑恶,他们如同一张张“笑脸盘”,破坏了桂林山水的纯净与和谐;名胜古迹被商业化侵蚀,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受重创。诗人通过自然之美与社会丑恶现象的鲜明对比,深刻地表达出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忧虑与痛心,以及对社会文明与道德缺失的强烈批判。这种批判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与反思。
《清平乐·国家成立乡村振兴局(词林正韵)》则体现了诗人对社会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深刻思考。“农民真苦。农业行天路,落后农村山迷雾。城市繁荣艳慕。国是稳步筹谋,跟风进步风流。振兴乡村在望。千年大计从头。”词的上阕,诗人用“农民真苦”这一简洁而直白的语句,深刻地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农业行天路,落后农村山迷雾”则形象地描绘出农业发展的艰难和农村地区的贫困落后,与城市的繁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阕中,诗人在国家成立乡村振兴局这一背景下,看到了希望与曙光,“国是稳步筹谋,跟风进步风流。振兴乡村在望。千年大计从头。”表达了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和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定信心,展现出诗人心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深切关怀。这首词不仅是对乡村现状的真实写照,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
(三)历史文化的敬仰传承
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情感在诗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些诗词犹如一部部穿越时空的史书,带领读者领略先人的智慧与风采,感受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七律·追思得姓始祖李利贞(新韵)》中,“皋陶后裔理端冠,忤逆昏君犯纣颜。取义成仁持正气,离妻散子守庄严。伊墟采李活微命,苦县偷生衍大盘。亿万苗昆铭祖训,苍天有眼辨忠奸。”诗人以崇敬的笔触详细叙述了始祖李利贞的事迹,他作为皋陶后裔,坚守正义,不惜忤逆昏君,在困境中采李求生并繁衍后代。通过这些追述,诗人表达出对家族历史的敬重与自豪,家族的传承源远流长,始祖的精神如同明灯,照亮着后世子孙的前行道路。每一句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先的敬仰之情,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家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传承的力量,仿佛穿越时空,与祖先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七律·歌咏远祖李耳(老子)(新韵)》则将对远祖李耳的敬仰与对其思想的推崇推向了高潮。“始祖聃君赤县虬,顶天立地写春秋。厚德不语如师教,上善无为若水流。八卦阴阳跨虎背,五千道义系牛头。双修性命三清化,实腹虚心万世谋。”诗人将李耳描绘成一位顶天立地、超凡脱俗的伟人,他的思想如“厚德不语”“上善无为”等理念,如同无声的教诲,影响深远。他的八卦阴阳学说神秘而深邃,五千道义更是蕴含无尽智慧,诗人对其敬仰与传承之意尽显。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耳的伟大形象和深刻思想,也体现了诗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使诗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能够汲取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与智慧。
二、语言凝练,风格多样
李霖的诗词在语言运用上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其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风格多样且独具特色,犹如一座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宝库。
(一)词汇运用的精妙绝伦
在词汇的运用上,诗人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精心雕琢每一个字词,使其发挥出最大的艺术效果。以《七律·咏虎(新韵)》为例,“猫科豹属兽中王,踏遍群山统万方。寂寞无敌传李耳,温情有子佑狐装。锯牙利爪风雷动,铁骨钢须水陆狂。技胜黔驴威倒毙,犹如上将美名扬。”诗中的“锯牙利爪”“铁骨钢须”等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老虎的威猛形态,将老虎的牙齿比作锯子般锋利,爪子如同利刃,骨骼似铁般坚硬,胡须像钢一样坚韧,这些词汇的运用使老虎的王者风范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目睹老虎在山林中威风凛凛的模样,感受到它的强大气场。而“寂寞无敌”“温情有子”则从不同侧面展现出老虎的性格特点,使老虎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不仅有其凶猛威严的一面,也有温情脉脉的一面,这种多面性的描写让老虎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也展现出诗人对词汇运用的高超技巧和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再看《七律·咏兔(新韵)》,“平生但爱草青荣,笨守枯株待我踪。见罢撒鹰方顾犬,归来烹狗又藏弓。广寒舒袖嫦娥在,灌木捶胸魅姐空。狡造三窟凫举劲,逼急咬尔齿难松。”其中“笨守枯株”“狡造三窟”等词汇精准地抓住了兔子的习性与特点,兔子看似笨拙地守在枯株旁,实则狡黠地营造多个巢穴以自保,诗人用词简洁却生动地表现出兔子的机智与谨慎。“广寒舒袖”“灌木捶胸”则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与形象描写,增添了诗词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使诗句富有画面感和想象力。读者仿佛能看到嫦娥在广寒宫中舞动衣袖,而兔子在灌木中似有捶胸懊恼之态,这些词汇的运用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词汇的巧妙运用能力,将兔子这一常见的动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
(二)修辞手法的丰富多彩
诗人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更是独具匠心,灵活多变,使诗词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魅力。在比喻手法的运用上,《七律·赠好友柳海龙(新韵)》“闪电腾挪湖岸柳,抬足劈挂海中龙。”堪称经典之作。诗人将好友柳海龙在武术中的身姿与动作比作湖岸的柳树和海中的蛟龙,湖岸柳随风舞动时的轻盈与灵动,海中龙翻腾时的矫健与威猛,形象地展现出其矫健敏捷的身手和威武不凡的气势,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种力量与速度之美。通过这一比喻,将抽象的武术动作具象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也使诗歌更具艺术表现力,仿佛能看到柳海龙在武术场上如蛟龙般纵横驰骋的精彩场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拟人手法在《春光好·杏苑巧手湘林妙(藏头词)(中华新韵)》“杏林葩,治千家,苑取草皆为剂,巧闻抓;手到病销无影,湘深救患人夸,林海涛声称鹊起,妙如侠。”中有着精彩的呈现。“杏林葩”将杏林比作花朵,赋予杏林以花朵的娇艳与美丽,“林海涛声称鹊起”把林海的涛声拟人化,仿佛涛声如同喜鹊般欢呼雀跃,庆祝着杏林妙手回春的功绩,赋予了自然事物以人的情感与行为,使诗词充满生机与活力,让整个杏林仿佛有了生命和情感,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情感的生命体。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使诗词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和趣味性,也让读者更容易与诗词中的意象产生情感共鸣,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奇迹的杏林世界之中。
夸张手法则在《七律·咏酒》“嘉粮猛火精心酿,曲水流觞竞杜康。魏武迷离歌铜雀,娇妃烂醉惑君王。谪仙百首将进饮,壮士三巡必过岗。又响琵琶知己到,青衫洒泪咏浔阳。”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中“谪仙百首将进饮”通过夸张的表述突出了李白饮酒作诗的豪放与才情,李白号称诗仙,在酒兴之下能连作百首诗,这种夸张的描写极大地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李白在饮酒时的灵感泉涌与豪放不羁,也使诗中的饮酒场景更加震撼人心。仿佛能看到李白在酒桌上挥毫泼墨、吟诗畅饮的豪迈场景,他的才情与豪放之气扑面而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使这首诗成为了描写饮酒与诗人豪放形象的经典之作。
(三)语言风格的多元交融
李霖诗词的语言风格丰富多样,既有古朴典雅之作,又有清新自然之篇,二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展现出诗人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在一些追思历史、缅怀祖先的诗词如《七律·追思得姓始祖李利贞(新韵)》和《七律·歌咏远祖李耳(老子)(新韵)》中,语言古朴凝重,用词严谨。诗中运用诸多历史典故和文化词汇,如“皋陶后裔”“忤逆昏君”“取义成仁”“八卦阴阳”“五千道义”等,这些词汇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诗词充满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展现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诗人在叙述始祖事迹和远祖思想时,采用较为庄重、典雅的语言风格,如同在讲述古老而神圣的家族史诗,每一个字词都经过斟酌,使诗句富有古韵,仿佛带领读者穿越回古代,感受先人的风范与智慧。这种古朴典雅的语言风格,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之情,也为诗词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庄严的气息,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对历史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仿佛在与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而在描写生活场景、自然景物的诗词里,如《七绝·临别寄语(新韵)》“雾岭朝辞作远观,沅江午溯访德山。星城痛饮无沙水,车马别离锁雨帘。”和《七律·食从化荔枝》“陈年古树萃萝苍,啖荔弯枝最是狂。为售凉茶升暗火,偏贪糯米降明糖。东坡三百才不尽,食客千吞口又张。浸罢温泉生饿念,佳肴从化任君尝。”则语言清新自然,如话家常。诗人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出旅途的见闻、美食的享受等生活片段,“雾岭”“沅江”“星城”等简单的地名,“啖荔”“浸温泉”“尝佳肴”等直白的行为描写,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诗意,就像是在听诗人讲述自己的生活趣事,轻松而惬意。这种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让读者能轻易地融入到诗词所描绘的场景之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与情感,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敏锐的观察力。诗人用最平实的语言,描绘出最真实的生活场景,却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和诗意盎然,使诗词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三、艺术特色,别具匠心
李霖的诗词在艺术特色方面更是独具匠心,展现出诗人在诗词创作上的高超技艺与独特创新,每一首诗词都仿佛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一)结构布局的严谨精巧
从诗词的结构布局来看,诗人能够根据不同的主题与情感表达需要,巧妙地安排诗句的起承转合,使整首诗如同一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文章,逻辑清晰,引人入胜。以《七律·广州智库换届连任感赋(新韵)》为例,“南国港澳峙羊城,马首诸侯各自争。奔走民生谋众益,穿梭府会唱真经。朝多幸进一言蔽,野有遗贤九策横。满腹奇韬芹美献,湾区共济大同登。”首联“南国港澳峙羊城,马首诸侯各自争。”开篇点题,点明了广州的地理位置与竞争态势,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宏观的背景,使读者对诗中所描述的场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仿佛一幅宏大的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展现出广州这座城市在区域竞争中的独特地位和复杂局势。颔联“奔走民生谋众益,穿梭府会唱真经。”和颈联“朝多幸进一言蔽,野有遗贤九策横。”则分别从诗人自身在智库中的工作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两个方面进行阐述。颔联详细描述了诗人为民众利益而忙碌奔走,在各种会议中积极建言献策的情景,展现出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颈联则对官场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以及民间贤才被埋没的状况进行了思考与批判,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反思。尾联“满腹奇韬芹美献,湾区共济大同登。”在前面的基础上,自然地表达出为湾区发展贡献力量、追求大同的愿景,将个人的抱负与湾区的发展紧密结合,使整首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主题更加鲜明突出。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过渡自然,从对现状的描述到深入思考,再到最后的愿景表达,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展现出诗人在结构布局上的高超技巧,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思路与情感脉络,仿佛跟随诗人的脚步,一同经历了一场对广州社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深入探索之旅。
又如《青玉案·特级教师邹天顺(藏头词)(词林正韵)》“特衔使者宣儒窍,设专馆,延文庙。级入堂台知大道。教坛文曲,师门奇诏,天地无穷妙。因人定异生皆好,顺理成章谱金号。晓惑传经还解套。桃红柳绿,龙翔虎啸,岭北群狮闹。”这首词通过巧妙的藏头手法,将“特级教师邹天顺”嵌入词中,既突出了主题人物,又如《青玉案·特级教师邹天顺(藏头词)(词林正韵)》“特衔使者宣儒窍,设专馆,延文庙。级入堂台知大道。教坛文曲,师门奇诏,天地无穷妙。因人定异生皆好,顺理成章谱金号。晓惑传经还解套。桃红柳绿,龙翔虎啸,岭北群狮闹。”通过巧妙的藏头手法,将“特级教师邹天顺”嵌入词中,既突出了主题人物,又使词的内容围绕着对教师的赞美与教育事业的颂扬展开,结构紧凑,独具创意。
在诗词的意象运用上,诗人善于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意象来营造氛围、表达情感。在《七律·游桂林(新韵)》中,“山山水水”“秀水”“黛山”等自然意象描绘出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而“佞贾奸商笑脸盘”“踏石挥刻”等意象则反映出社会不良现象对自然景观的破坏,通过自然意象与社会意象的对比,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与批判力。在《天门谣·中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在成都建成(新韵)》“生长需能幔。太阳挂,送光输电。凭起换,热来温出汗。马克制环流机聚变。默默七十年苦干。刮目看,自造日、山河灿烂。”中,“人造太阳”这一意象象征着中国在科技领域的伟大成就与创新精神,诗人通过对“人造太阳”的描绘与赞美,表达出对国家科技进步的自豪与对科研工作者辛勤努力的敬意,使诗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科技感。
不能不说的是李霖的诗词还具有一定的音乐性与节奏感。在格律诗词中,诗人严格遵循格律要求,使诗词在音韵上和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七律·咏兔(新韵)》“平生但爱草青荣,笨守枯株待我踪。见罢撒鹰方顾犬,归来烹狗又藏弓。广寒舒袖嫦娥在,灌木捶胸魅姐空。狡造三窟凫举劲,逼急咬尔齿难松。”其平仄对仗工整,押韵规范,在节奏上呈现出抑扬顿挫的美感,使读者在欣赏诗词内涵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音乐般的韵律之美。即使在一些自由体的诗词如《谢池春·赠友人离院》中,诗人也通过巧妙的词语搭配和句式安排,使诗词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李霖的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真挚动人,意境深远;语言凝练且风格多样,富有表现力;在艺术特色方面别具匠心,无论是结构布局、意象运用还是音乐性上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这些诗词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与思想的抒发,更是中华诗词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颗灿烂的明珠,值得读者细细品味与深入研究,也为当代诗词创作与文化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附:
贺李霖君诗集付梓
今闻李霖君诗集梓行,欣然命笔,以志其盛。
李霖君少历艰辛,生于僻壤,家贫而志坚。龆龀之年,常伴父母陇亩之间,朝迎旭日,暮送落霞,虽劬劳而不辍诵读。寒夜漫漫,一灯如豆,君以柴薪自暖,诵读之声与风吟相和。衣履虽敝,弗减其向学之志;饔飧不继,益坚其求知之心。时人或哂其迂,君独守初心,不为所动。
及长,负笈远游,求学于庠序。君奋勉有加,日夜勤勉,溺于典籍,精研文艺。常与师友切磋琢磨,每有所悟,便欣然忘食。为求诗道之精奥,君广览古今佳作,上溯风骚,下逮唐宋诸贤,含英咀华,悟其神髓。虽遇挫而愈勇,经困而弥坚,其志在诗国,欲展宏图。
既入社会,君亦未忘诗心。虽尘务纷扰,而能于喧嚣中觅静,于忙碌里偷闲,笔耕不辍。其诗或感怀身世,或咏叹自然,或针砭时弊,皆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君之诗作,如璞玉浑金,不假雕琢而自有光辉;似清风明月,悄然而至,能涤人心尘。
观其诗集,格律森严而意境深远,辞藻雅丽而情感真挚。君以诗为友,以梦为马,遍历人生诸境,皆化为诗行。其于诗道之执着,可比夸父逐日,虽路远而不止;似精卫填海,虽难成而不辍。今诗集问世,乃君多年心血之结晶,亦为诗坛增一佳作。
嗟夫!李霖君由困苦而至显达,自艰辛而获成功,皆源于其志之坚、其心之恒、其情之专。愿君今后诗路愈广,佳作迭出,以飨读者,流芳于后世。 是为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