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吃过兰州拉面。兰州拉面在中国一直都很有名气,是跟全聚德和狗不理并列的中华小吃。那如果问你,兰州拉面是哪里人开的?你也许会说,这还用说嘛,肯定是兰州人开的。
其实不对,市场上大部分的兰州拉面,其实都不是兰州人开的,而是一个叫做“化隆”的地方的人开的。化隆是个什么地方?它是青海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既然穷,化隆人当然想要出门去闯一闯。第一个走出去的人的是化隆县农民韩录。1989年,韩录听说在南方的穆斯林吃不到清真餐,于是揣着7000元钱到厦门开了一家清真拉面馆。当时拉面并不被人们所接受,韩录只好在拉面馆门口展示拉面技艺,逐渐吸引到顾客,开始挣钱。第一年,他的纯收入就达到了5万元。
自从韩录赚到钱以后,化隆人看到了挣钱新方式,那就是拖家带口,出来卖拉面。但他们买的拉面不叫“化隆拉面”,因为化隆名气小,没什么人知道,而当时大家对于“兰州拉面”的接受度高,大家都觉得拉面就是应该兰州的,于是化隆人就卖起了“兰州拉面”。
化隆县政府网站上有一个数据,今天化隆县有30万人,12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做拉面,每年总产值将近100个亿。就这样,兰州拉面在化隆人手上发扬光大了。
那为什么偏偏就化隆人卖拉面,其他地方的人也可以卖啊?这是因为,其他地方的人卖拉面不赚钱。这是为什么啊?
这儿就不得不提到化隆卖拉面背后的一个强大的平台支持系统。
这个支持系统分成四个方面:知识传递、流程配合、经济支持、后勤服务。
首先是知识传递。一个化隆人,背井离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店,会面临大量实际的困难。比如,店铺怎么选址?怎么控制成本?一碗面到底该放多少牛肉?一袋面粉做多少碗面?套餐和凉菜怎么设计?这背后需要大量的知识。只要其中的任何一项知识不了解就贸然开店,就有可能不赚钱。
开一家兰州拉面的知识,从哪儿来?靠的是一个紧密的同乡互助网络。一个人挣到钱以后,就把亲戚朋友也带出来。出来后,第一年做跑堂的伙计,第二年做拉面的厨子,第三年自己开店当老板。就在这样的传帮带中,拉面知识就这样传递下去,一家家拉面店就这样扩张下去了。
其次是流程配合。做过小生意的人都知道,到政府办事窗口办业务是最为麻烦的,可能要来来回回几趟才能办成。拉面户在异地办理各种业务的时候,也常常处处碰壁,耽误时间精力和金钱。2000年前后,化隆县政府介入帮扶拉面产业。当时的政府给外出的人们做了一张“通关文牒”。在劳务输出证上写了一篇“县长致辞”,恳请本县人员所到之处的地方政府,对他们尽可能地提供帮助。接着教育、林业、土地等9个部门都盖了公章,证明持证人员身份合法,请当地接纳、照顾。有了这张通关文牒,拉面户的开店事业顺畅了许多。
第三个是经济支持。开一家拉面店,资金是最大的问题。但化隆人只要做拉面,就可以申请无抵押的贷款,第一年的利息由县政府出。每年政府的利息补贴就有500万。这对一个贫困县来说,可不是小数字。所以,化隆人开拉面店,可以零成本起家。县政府也不亏,把贫困的农村人口送出去,他们会抱着钞票回来。当地有种说法:“送出去10万人,每年回来1个亿。”
最后,还有后勤服务。化隆人拖家带口出门闯荡,他们的住房问题怎么办?他们的子女就学问题怎么解决?于是,化隆县在全国五十多个地区设立了拉面办事处,专门负责拉面户的后勤工作。帮拉面户租房子、签合同、办贷款,解决子女的上学问题,让拉面户可以安安心心地在当地办拉面店,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说是一条龙服务。
原来,表面上一家简简单单的拉面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系统支持平台,有同乡互助,也有政府扶持。靠着这个平台,撑起了“兰州拉面”这个巨大的产业,拉面户们也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如果你没有这个平台的支持,可能办起了拉面店也不赚钱,这就是为什么其他地方的人很少开拉面店。
我们从“兰州拉面”这个例子里,看到了“平台”的力量。很多企业在运营中,也会运用平台策略,搭建起一个平台,吸引优秀外来资源加入,创造共赢局面。
比如罗辑思维的得到App,就是一个知识服务平台。得到搭建起知识付费服务系统,吸引头部优秀学者加入,并通过制定严格的品控管理,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知识产品,最终达到得到、老师、用户三者共赢的局面。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搭建服务平台,打造起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那么,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叫做“平台”?
平台的四个要素:统一的规则、配套的服务、双赢的局面、规模的效应。
要素一,要有统一的规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平台也不例外,也需要有统一的规则,这是搭台和唱戏双方之间的一种默契。只要符合登台条件的人,在遵守舞台的演出规则的前提下,都应该能登台演出。在兰州拉面的案例中,每一个出门闯荡的化隆人,也都遵循了平台给定的游戏规则,在同乡互助中获得知识积累,在开办店铺的过程中利用“通关文牒”获得便利,在租房和入学上听从后勤组的安排等等。并且,之前受过恩惠的拉面户,也要默契地将这份恩惠传递到后进入的拉面户手上,造就整个行业的集体繁荣。
要素二,要有配套的服务。平台如舞台,舞台有灯光、音效、后台化妆间等等,这些都是一个舞台所必须要提供的服务。平台也是如此,不能提供服务的平台,不能称之为平台。有“台”才能叫“平台”。比如,得到App有严格的品控体系,针对每个老师提交的文稿要进行审核。《五分钟商学院》主理人刘润老师曾感慨,得到要求实在太严格,一份稿子修改了50多遍才通过。这就是平台方提供的品控服务。
要素三,要能创造双赢的局面。平台要能长久运营,必然要求搭台方和唱戏方能够双赢。如果搭台方长期无利可图,那还搭什么台呢?如果唱戏方拼命唱戏却也颗粒无收,也就没有下一次的表演了。所以,搭台方和唱戏方,应该按约定进行利润分成,各取所需,或许获得实际利润,或许获得名声和眼球。兰州拉面里面的拉面户解决了自家的温饱问题,也创造了财富,而县政府也从中收益颇丰,“送出去10万人,每年回来1个亿”。
要素四,要能产生规模的效应。在舞台出演的人,比起自己单干,成本要更低,要更能赚钱,不然还要这个平台干什么。平台能够创造规模效应,铁打的舞台,流水的节目,一旦舞台搭好,规则理顺,服务做好,肯定比单干要实惠。就因为有这么个平台,化隆开拉面店就比其他人开要更有竞争力,更能赚钱,这就是平台的威力。
个体能力虽然重要,但在现代社会,个体的力量往往敌不过系统的力量,前者是单点突破,可后者是庞大的网络效应。有时候,与其自己头破血流地去硬干,还不如加入合适的平台,获得系统的支持,能够更快更好地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