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学成之后想要去往卫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临走前,向孔子辞行,孔子给他上了最后一课,告诉他如何才能既保全自身,又帮助卫国的国民。孔子联系历史和现实告诉颜渊,他目前所处的局面是十分危险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颜渊自己道行太浅。
第二,卫君刚愎自用,不能达人心与人气。
第三,卫君有君主的威严加持。
第四,颜渊要保全自己,就会在卫君面前显得唯唯诺诺,最后的结果就是不但没有达到劝谏的目的,反而会为自己招来祸端。
孔子告诉他,最好的方法是心斋。所谓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就是说要保持内心的虚静,不刻意,不做作,顺其自然,让心灵处在一种空明的状态中。拥有心斋的人会像道一样,包容万物。而在和暴人相处时,人们多只注意到暴人的可憎之处,一心想着如何将这些可憎之处消灭,无形中让自己和暴人对立起来,殊不知一旦对立的关系形成,暴人也就没可能心甘情愿地接受美德的感化了。所以,庄子认为,只有通过心斋以后,颜渊才能既保全自己,又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心斋蕴含着与人相处的智慧。要感化暴人,首先要拥有能够包容暴人的心。与人相处也是如此。心能容下他人,方能为他人接受,对方只有先接受了你的人,才有可能被你的美德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现实中极少有能感化万物的人,但包容心强的人通常都比不能容人的人更受人欢迎,如果想享受他人的优点,就要先学习包容他人的缺点。另一方面,心斋在更多时候发挥的都是提升人自身修养的作用,修养的提高也会对人际关系的改善有所帮助。
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心斋”的感悟文章,很喜欢,特录于下——
寒武纪:所谓心斋——读《庄子·人间世》有感
《庄子·内篇·人间世》,讲的是处世的哲学。抛开其中所谈的官场险恶、退而求全等的观点不说,仅“心斋”二字,便足以穿越时空,发人深省。所谓“心斋”,即是修心。
人活在世间,总免不了要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总会不由自主在生出这样那样的欲望。尤其是身处于这样一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信仰模糊的社会转型时期,很多人会觉得迷惘、焦虑、浮躁,在繁忙的追逐中心力憔悴,甚至迷失自我。正如流沙河先生在《庄子现代版》中所说的:心灵塞满种种成见、种种欲望、种种俗情,便昏暗了,这和房间塞满家具,室内光线便昏暗了,是一个道理……
所以庄子说:虚者,心斋也。虚即是空,只有把蒙蔽于心灵之中的尘埃扫空了,心中才会充满阳光,也就是所谓的“虚室生白”。这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经常审视和反省自己的内心,努力遏制、摒弃诸种物欲和邪念,才能坚定心志,提升精神修养。因此,“心斋”实际上也是内心自我净化和自我救赎的过程。当我们在生活中感到疲倦和迷惘的时候,就给自己的心灵来一次大扫除吧!只有抛下负累,我们才能轻装前行,活地更加精彩。
所谓“心斋”,亦是修德。
道德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当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频频被突破的时候,是可怕的。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援手救人者反被诬告,挟尸要价让英雄死不瞑目,子孙成群的老人却流落街头……凡此种种,我们又岂能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往“社会、时代”这样不着边际的概念上一推了之?要知道,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要筑牢整个社会道德的堤防,取决于每一个公民的道德良知和道德自觉。所以,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是否守住了自己心中的道德底线?
所以“心斋”也可以理解成对自己内心道德观、价值观的一种“拷问”。为政者,若能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就不至于滑入腐败的深渊,成为人民的罪人;经商者,若能真正把“诚信为本、童叟无欺”这八个字放在心上,多一份社会责任感,就不会出现“楼倒倒”、三聚氰胺之类的黑心事件。我们每一个普通公民,若能多一些“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之心,相互理解一点,心平气和一点,这个社会,想必也会美好很多。
如果把人生看作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那么,我们要向庄子学习:一只眼睛向外,把握好人情世故,让自己在生活中游刃有余;一只眼睛向内,经常自我审视和剖析,守住道德底线,保持心灵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