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品,百度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
产品:能够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他们的组合。
从解释中提取出几个关键点: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满足人们某种需求。这可以说已经从“战略层”概括了一个产品应该具有的商业属性(为企业赚取利润,变现)、用户属性(满足用户某种需求:社交?支付?出行)
作为“产品经理”一职的启蒙书籍,究其命名为啥没有“产品”和“设计”等相关的字眼。
读完书后的我是这么理解的:产品是一切“解决方案的”载体,为用户完成某项“现实任务”提供最优的导向。对于软件的好坏用户是比设计师更加有发言权的人,因为在他们手上产品好用与否才是评判软件好坏的根本指标。
而设计一款软件,就应该从研究用户开始。从他们的行为,心理活动来揣摩怎样的设计,用户能够好用。
产品设计更对的是对产品完成后的各种表现去做考量,而用户体验设计则是追根溯源到用户的底层需求去考量产品与需求的配比,显而易见后者的产出将是为用户所用的。
五个用户体验要素:表现层 框架层 结构层 范围层 战略层
一款产品从立项到验收上线,一环扣一环紧密的按照上述的层面进行发展。每一个层面有相关的侧重点,不过不管侧重点如何都是围绕着“用户”2字,用户的审美;用户的需求;用户可否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等等……
而每一环的实现,也会有来自不同的方面的因素在互相牵制。
产品设计是由功能决定的——或者就像某些设计师常说的,“外形服从于功能”。这种观点对于产品的内部运作(那些用户不可见的部分)是完全适用的。但是,对于产品直接面对用户的那些部分——按钮 布局 文字 ,也包括外观,正确的产品形态绝对不是由“功能”所决定的,而是应该由“用户自身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来决定的。
例如:
在战略层,内部的企业的商业目标(产品目标)而外部则是用户需求。很有可能你为了产品目标为了变现新增了一个功能,可是这个功能在用户看来不仅鸡肋反而会影响到核心功能的进行。变得复杂了,用户在使用的时候会先进入漫长的思考,而由于核心功能被埋没了,导致新用户选择受阻。最终,一个吸引不来新用户,留不住老用户的产品谈何产品目标谈何变现。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
满足核心用户的核心需求都做的非常好,但是产品由始至终都没有为产品的商业目标考虑,直接的也好间接的也好,到最后培养用户的成本远高于用户带来的价值,那这个老好人就做的太过了。试想,赚不了钱活着不能间接辅助变现的产品如何维持长久的运营,最终产品还是会挂掉。
所以在这两者中,必须权衡,不能一味的为了产品目标而损伤用户体验,也不能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烧钱”无节制。
而如上所述,产品可以是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那么产品经理岗位的细分,并不是给产品经理的概念进行了局限。
只要是为满足了两种目标的载体为认为都可以算作产品。而只要是产品就一定涵盖三要素:人物 场景 任务。
就例如:
来腾讯面试的时候,下了地铁站,映入眼帘的是一家让人垂涎欲滴的肯德基。时间刚刚好饭点,距离面试还有点时间,酷暑之下我决定去肯德基解决肚子问题,可是开门进入并没有看到熟悉的点餐台,再三搜寻之下才发现极其不显眼的告示牌:点餐请前往二楼。对于已经饥饿难耐的我,此时只需要一顿饱饭而已,于是乎我推门而出选择了旁边的71便利店,迅速的完成了支付流程买了一碗车仔面和鱼豆腐。
这个例子中:
肯德基其实就是一件产品,三要素分别是:(人,用餐的客人;场景,各大商超附近及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任务:为用户完成用餐流程)
而如果将用餐作为一个产品的内容,点餐则是用户授权进入内容的一种开放性渠道,类比“注册”。
而明显将点餐台放置在二楼是一个很不明智的选择,首先人们需要找到相关的“指引”,即便找到了指引还没有完,需要爬到二楼才可以继续下面的流程。倘若这两个步骤在任何一步用户放弃了(我找不到哪里点餐啊?我不想爬楼梯去点餐啊!),那么这个流程都无法完成,直接的后果就是流失了一个用户。
下面是体验的某款app,登录界面与市面上的大同小异。正确的流程是用户输入手机号及密码进行登录,默认状态下是暗色不可点,输入了手机号+密码后button会变亮,展现可点击状态。而在界面底部还有一个登录,这与登录button可点击的状态是一样的。
经过摸索得知,其实底部的登录只是为了切换“登录”与“注册”界面而设,但是当两个“登录”按钮同时亮起,我无法区分我应该是点击哪个按钮,作为界面切换的功能,并没有跟常见点击按钮区分开,当用户输入完信息误操作点击了“登录界面”切换按钮,可以想象到他们刚刚输入的信息会被清空。
可以说这个界面不仅会让用户困扰还在挑战用户有限的耐心。
那我这两个登录傻傻我分不清楚,我用三方登录行么 ?而我点了后,又蒙逼了!我要的是登录,不让我登录就算了给出这个八杆子打不到边的提示文案是有没有很扯!
而最终问到的原因是,这款app还有准入门槛,非女性用户不给第三方注册。
这就让我纳闷了:
1.如果性别作为筛选用户的准入资格,那如果我用手机号码注册如何区分,所以这一理由并不充分;
2.一个app有自己的定位的人群不足为奇,而一般的筛选手段是自然的淘汰:我只服务核心的用户(所有的功能设置和优化),不属于这一范畴的用户自然流失,也不会浪费培养成本也不会误伤用户。而这款app明显是在入口放置了一块禁令:男性禁入,先不说误伤,就算是真正的男性被这样子的拒绝,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
3.一认定终生,如果是误伤就误伤到底。选择微信的性别作为筛选条件,如此儿戏?先不说微信的性别可以“随心情而变”,可我想要说如果因为误伤,而就盼了我死刑,也许我还有想要使用的冲动都会被这串“不知所云”的提示文案弄的蒙查查。
举上面两个例子也是由于糟糕体验损伤用户使用积极性的众多事例中的冰山一角,其实你说这app我的确设计了这么多功能,的确能满足一部分用户的需求……而回到文章开头,产品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显然没有经过用户体验设计的产品是脱离用户而孤立存在的!
而做一款app,不能说为了实现某些功能或者所不能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设计。应该在设计时候问自己:需要达到什么目标?达到这些目标需要用户如何支持?用户如何会支持?因为我们能满足他们何种需求?那么为什么用户会有这么一系列的需求?考虑通透后,可以所后面的所有设计都是用户体验这条主线来操作的,自然产出的产品,也是能符合用户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