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怎样的高科技,都不能否定最朴素的真理。比如说:创业,最终是要赚钱的。比如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O2O这个趋势我非常认同,但是,仅有非常少的O2O项目证明其商业模式可行,我目前认为Airbnb是海外验证可行的模式,在国内还没有想好如何能闭环。其余的,就连当下最火的滴滴快的,估值已然百亿美金,我也并不认为其找到了商业模式的闭环。我甚至倾向于认为,滴滴快的对于阿里和腾讯的价值,都远大于其自身可见的价值。
那么,为何我不看好当下的O2O创业?以下我说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1、O2O亏本赚吆喝,基本都是To VC模式。
我曾经和以前的老板说,有一天你去批发市场进货,1块钱一斤买了一车西瓜,拉到城市里,0.5块一斤卖掉了,顿时市场供不应求,回家一算,亏钱了。然后你拍拍胸脯告诉自己说,嗯!生意不错,亏钱了一定是因为我的生意还不够大!于是第二天你准备进10车货……
当时我讲的笑话,最近一年的时间里,反复上演。O2O地推里,赔本赚吆喝已经成为常态。如果说,滴滴快的当时是为了市场教育而付出的成本的话,那么现在的O2O其实并没有什么市场教育的成本,纯粹就是拉新留存的代价。这样带来的用户怎么可能持续下去?只不过是为了拉到融资而讲的故事而已。愉悦资本的戴汨说,O2O企业融资时都不敢讲用户数和活跃度,只敢讲订单数。但这样的订单数有意义吗?
当然,面对广大O2O创业者,我还不好意思直接说这就是“骗局”。但这是为了To VC而设的局,请君入瓮愿者上钩总是没错的。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资本的冬天真的到了,没有几家O2O能够幸免。市场会哀鸿遍野。
2、更惨的是,O2O的亏损没有临界点。
有人会问,那京东一直也亏损,谷歌和Facebook也亏损,为什么他们可以亏损,O2O不可以亏损?
我的回答是:亏钱不是不可以,但一定是要有一个临界点,随着量的增加,亏损会逐渐收窄。如果持续的亏钱,不能带来敞口的收窄,这样的亏损就是毫无意义的。
谷歌和Facebook早期的亏损,是因为即便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他们也没有选择立刻变现。他们并非不能盈利,而是有意选择放弃了利润,追求更大的规模——因为当你亏损扩张时,就没有竞争对手能够与你匹敌。
此前,赶集网和58同城竞争时,赶集网一度被逼到了死角。这时候58同城选择上市,开始做利润忽略竞争,结果是赶集网反扑成功,最终二者以5:5的比例合并。
再举个例子,京东一直在亏损,但刘强东自己坦言,他们的亏损是经过计算和控制的。举个例子来说,当一个区域每天只有20单的时候,可能会亏损;但如果一个区域的订单达到1000单就可以持平甚至盈利。这时,京东就通过投入持续扩张,最终突破这个临界点。
后来,易迅进入北京,主推一日四送,打击京东的一天两送。但京东没有接招。原因很简单:这样除了增加成本以外,没有任何好处,做越多亏越多,根本无法达到一个临界值。过了不多久,易迅的冲刺就偃旗息鼓了。
先亏损再赚钱一定要能找到临界点,否则就是耍流氓。而且也没有办法持续。
3、O2O创造了什么价值?怎样完善商业模式?
饿了么对大众点评有价值(增加大众点评覆盖面和入口),对腾讯有价值(O2O延伸,以及推进微信支付),但对于饿了么本身,如何创造价值?如果剔除补贴,有多少人会加价叫餐(和以前的送外卖有什么差别)?如果价格不变,为何小餐馆会主动降价(为饿了么挤出利润来)?
另外一些O2O希望能够通过去中介化或者供应链优化来创造价值。比如王刚投资的点呀点,梦想是最终跳过一二三级供应商,拿到成本价的水果和干货,直供用户。道理上还说得通,但整个O2O城市物流体系的搭建和运输,能否实现需要验证;另外有一些房地产O2O希望替代中介,这其中的挑战则是服务能否标准化和严格的控制。Uber的成功,首先是标准化体验的控制取得了成功。而很多O2O项目体验很差。
有所替代不证明能创造价值。送药上门当然是一部分人的需求,但怎样证明这种需求可以变成一种商业模式?
4、O2O的护城河在哪里?
首先,现在已经是去中心化的时代了。用户来去都很自由。如果不标准化,这样的O2O很难发展起来;如果标准化了,平台的价值也就很难体现。
雕爷的美业O2O,护城河在哪里?就算是手艺人的平台,如果有另一个小平台手艺更好,大家转身离去其实没有任何成本。
其次,降价得来的用户,会因为涨价而失去。而且如果有行业竞争对手参与,复制你的成长轨迹,价格永远也涨不上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我还没有见过哪个行业的竞争,最后可以实现了垄断,又进一步实现了价格上涨。降价可以获客,但无法获得核心竞争力。
小结:
综上所述,我认为,还没有哪个新晋O2O企业能够在上面这四点上说服我。现在,我更倾向于没有哪个初创企业可以独自解决O2O难题。未来的机会应该是一个不断接力的O2O环节——比如负责农业收发的O2O,加上交通物流的B2B,加上可以完成各种复杂城市极速配送的O2O,或者拆分出更多的B2B业务,共同完成价值链的整合工作。从这一点上来看,没有赚钱模式也没有打通渠道,当下的O2O远没有到成熟的时候。
最后说一句,如果没有好的产品,运营或地推都无法成为商业模式——虽然有时候在风口上,对于VC还是有用的。但是,现在很多风口,也是VC自己造出来的。未来怎样,看看潮退以后再说吧!
思达派(Startup-Partner.com)专稿,转载须注明出处及链接。本文作者赵博思,资深乔布斯粉和苹果粉,正在写一本关于乔布斯与创新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