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0年-1530年被人们公认为是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从十五世纪末开始文艺复兴的艺术中心从初期的佛罗伦萨转移到了罗马。
1503年至1521年间罗马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新中心,在这里聚集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和人文主义者。这其中包括: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安德里亚·桑索维诺、多纳托·布拉曼泰和罗索等人。1513年至1517年达·芬奇也居住在罗马。这个时期的罗马的艺术家圈子可以与佛罗伦萨的布鲁内莱斯基、阿尔贝蒂和马萨乔的艺术家圈子相媲美。
这个时期出现了3位杰出的代表人物,莱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他们被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
达·芬奇可以说是一个天才和通才,他在医学、建筑学、天文、气象学、光学和物理学等领域都有涉猎,每一个领域之间都没有什么联系,跨度极大,但是他在每一个领域都有不俗的成就。达·芬奇留在世上的画作并不多,但是他却留下了大量的手稿,手稿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医学解剖的人体解剖图到机械制造草图,他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孜孜以求的进行探索,可以说他是一个科技奇才。他对这些未知领域的探索和研究也为他的绘画艺术奠定了基础。有的史学家认为绘画只是达·芬奇的业余爱好。
传记作家兼画家吉尔吉奥·瓦萨里在他给达·芬奇写的传记里这样写道:“有时候,上帝赋予人以最美妙的天资。而且毫无限制地集美丽、妩媚、才能于一身。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他的行为总是值得人家称赞,大家很觉得这是上帝在他灵魂中活动,他的艺术不是人间的艺术了,莱安纳多正是这样一个人。”
莱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出生于1452年4月23日,病逝于1519年5月2日。出生地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和比萨之间的芬奇镇。他父亲是佛罗伦萨世袭公证人和律师,他是一个私生子。
1466年14岁的达·芬奇进入佛罗伦萨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画室学习绘画,成为韦罗基奥的学生。他的老师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hio,1435-1488年),原名安德烈·迪·米歇尔·迪·弗朗切斯科·德·乔尼(Andrea di Michele di Francesco de' Cioni),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和金首饰制作人,也是佩鲁吉诺、波提切利等著名画家的老师。
韦罗基奥培养学生学习各种技能。达·芬奇在这里学习光学透视学、进行色彩的基本训练、学习冶金制造工艺和人体绘画、描绘各种的动、植物,这些训练为他的绘画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岩间圣母》、《抱银鼠的女子》、《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
1477年,达·芬奇结束在画室的学习。
1483年至1485年之间达·芬奇在米兰画了第一幅《岩间圣母》描绘了圣母玛丽亚、基督、施洗约翰和天使四个人在一起的场景。
1490年达·芬奇在米兰画了第二幅《岩间圣母》
1487年达·芬奇创作《抱银鼠的女子》
1494年-1498年达·芬奇为米兰圣玛利亚大教堂创作《最后的晚餐》
1503年达·芬奇在米兰创作了著名的《蒙娜丽莎》
1516年达·芬奇应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之邀来到法国,被任命为宫廷画师,待遇优厚。他住在昂布瓦斯城堡中的克鲁克斯庄园。他在这里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
1519年5月2日,达·芬奇病逝于法国,终年67岁。
达·芬奇的一生到处漂泊,从佛罗伦萨到米兰、威尼斯、从米兰到佛罗伦萨又到罗马,晚年来到法国,最后客死异乡。就他的性格而言他不是一个合群的人,他不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大家觉得他神秘而怪异,他用镜像法写作,但发表过的著作不多,却留下了大量的笔记和手稿,他不断地探索这个世界。莱奥纳多·达·芬奇走在时代之前,发明一切近代观念和近代知识,他是个包罗万象,精湛无比的天才,永不满足的孤独的探险家。
文艺复兴时期亚里士多德的黄金分割的美学理论影响着意大利的艺术家,维特鲁威的《建筑十日》也使得达·芬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维特鲁威的美学理论认为人体的完美比例就如同很多的令人满意的要素构成的建筑一样。
维特鲁威的理论对达·芬奇研究绘画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达·芬奇研究人体解剖并亲自解剖尸体(有书中记载为解剖三十多具尸体,也有资料显示是解剖五十多具尸体),认真研究人体的构成,留下大量的研究人体医学解剖的笔记。1501年他的画了《人体比例》或译为《维特鲁威人》再现了维特鲁威对人体美学的研究成果。
达·芬奇研究人体结构,进行人体解剖,再进行艺术创作,他画的人物丰满有血有肉。他还认真观察物体远近的阴影变化,提出物体的阴影轮廓随着观众与物体之间距离的加大愈加模糊,建议艺术家考虑空气中的这种阴影变化。他在进行绘画创作时采用晕染的方法来表现自然界的景物的阴影,这种方法被称为“sfumato”意思是“化为烟气”。达·芬奇的绘画研究促使当时绘画的现实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达·芬奇的绘画作品把看似毫不相关的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达·芬奇很擅于学习新知识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他还提出人们要学会观察和实验,这样才能意识到所有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达·芬奇研究绘画艺术并把自己的科学探索和研究进行总结写出了《绘画论》,这部书是他在米兰的绘画学院时一边教书,一边撰写的。全书共分为十九章,内容包括物体的远近、透视、素描、解剖、模型塑造以及一些当时的艺术问题。这本书阐述了达芬奇的艺术理念,同时让人们了解了绘画创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达·芬奇在前人的基础上完善了透视理论,对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起到了指导性的意义。
达·芬奇是一位理性的艺术家。他认为艺术家不仅要用眼睛观察事物,更要进行理性的思考,认清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只是对事物的表面进行描绘,进行照搬照抄。达·芬奇的艺术成就是建立在他科学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对大自然的不懈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的。他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精益求精,每幅作品力求达到艺术和科学的完美。虽然他流传于世的作品不多,但件件都是精品,不愧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典范。
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文艺复兴进入了鼎盛时期,这是意大利文化和艺术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这个时期欧洲的印刷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购买更多的书籍,拥有更多的文化知识,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虽然数学、医学、天文学和炼金术还都带有神权的色彩,科学技术的进步蹒跚而行,但是随着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思想的传播使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知识分子开始对中世纪的基督教的教义进行反思,越来越多的人文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传播。基督教神权至上的思想备受质疑,宗教改革迫在眉睫,宗教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从此西方开始了宗教林立的局面。
西方航海家们的探险之旅更是让人们大开眼界,人们认识到了天地之广阔并不是一个的平面。大航海时代促进了天文学、数学和制图等科学技术的大发展。通过对天文学的研究,人们打破了固有的扁平化的时空观,对时间和空间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时间的连续性和三维立体空间客观存在。
在这样的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思想同样反映在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上。艺术领域深受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影响,艺术家们对数学、物理学和几何学的研究成果以理性的方式加以对待并应用到艺术创作中,三维空间的确立使得透视原理被认可,占据艺术领域的主导地位,成为绘画艺术的指导性原则。艺术家的创作越来越理性,他们摈弃了中世纪呆板的绘画风格从而专向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这种转变也得到了社会和大众的广泛认可。
达ˑ芬奇是这一时期应用透视法进行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严格地遵循黄金分割的原理构图,画中的布局安排合理,每一个人物和物体之间的衔接自然。他的作品中有着理性的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完美的把科学与艺术进行统一是他对自己作品的要求。
我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分析1487年达·芬奇创作的作品《抱银鼠的女子》。这幅作品是为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情妇西西莉亚·加莱拉尼创作的木板油画,尺寸大小55*40ˑ5cm,现收藏于波兰特拉维夫国家博物馆。画中的西西莉亚·加莱拉尼当时应该还是个少女。
《抱银鼠的女子》是达·芬奇著名的肖像画作品之一。这幅作品画面构图偏左侧,但达·芬奇让西西莉亚的头部向右偏转,画家以女子的鼻子为基准线,左侧脸部露出3/5,右侧脸部露出2/5,采用成角透视,视点与观众的视点平行。画家从女子3/5侧脸这个角度表现女主人公的美丽。
我们设想一下给这幅作品标注辅助线,这时我们可以发现,这个面部的五官区域正好和整个头部的比例是一个完美的黄金分割比例0.618:1,右侧侧面脸部露出的3/5和整个面部比较也是一个黄金比,画中女子的五官比例也完全符合黄金分割的原则,这个侧头的姿势是展示画中女子美丽的面容的最佳角度。
假设我们以头部为基准把整幅作品都画上黄金分割线,这样画面就被我们分割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我们在每个正方形中都画一个内切圆,最后我们以女子的鼻子为起点由小圆开始按照大小顺序逐一连接内切圆的顶点,这样从右至左就绘制出来一条曲线,这就是斐波那契曲线。斐波那契曲线也是黄金分割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条曲线帮助达ˑ芬奇完成了完美的构图。
这幅作品达·芬奇采用深色背景,暖色调表现画面的温馨与恬静。他把丰富的人体解剖知识运用到绘画上准确地表现西西莉亚面部的表情,用光和阴影的变化来衬托西西莉亚美丽柔和的面庞。
熟悉人体解剖学的达·芬奇把西西莉亚穿在身上的衣服的衣褶描绘的生动自然,衣褶与身体结构紧密贴合,衔接自然。画家还结合光影效果,用色彩的深浅来表现人物衣服的明暗关系,画面中的人物服饰、衣褶和面料的质感整体统一,自然协调。特别是西西莉亚手部的表现,达·芬奇把女子修长的手指画的结构清楚准确,用色柔和,色彩的明暗关系非常细腻的表现手的柔美和手的立体感。画面中的人物形神兼备,备受世人的推崇。
达·芬奇这幅写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严格遵循透视法的原则,运用数学计算精心安排画面构图,找出完美的比例来表现年轻女子美丽的容貌和体态,画面中这位年轻活泼的女子,怀抱毛色光润的银鼠,年轻而美丽的面庞和洋溢着青春笑意的嘴角,栩栩如生。画家让这幅作品中的人物充满了动感,让欣赏这幅画作的观者感觉到女子生动活泼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画家是不画风景画的,画家们主要是以画人物为主,如:基督教圣经故事中的人物,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和人物肖像,有时也会画一些风景作为画中人物的背景。达·芬奇也没有突破这个界限,他没画过一张没有人物的风景画,但这不能说明他不画风景,他的《岩间圣母》和《蒙娜丽莎》都以风景作为衬托人物的背景。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位美丽而优雅的十六世纪贵妇的形象,温柔而宁静的眼神,嘴角带着迷人的微笑,流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站在这幅作品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观众都能感受到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
画面中的人物背景,达·芬奇利用他对光学的研究和观察,在创作的过程中除了景物的透视关系,他还考虑到空气对景物的影响,开创性的运用空气透视法表现了远处的山崖、蜿蜒的小路、石桥、森林与河流。画中的景物由于透视的关系画家把它们推向远处,画家用晕染的方法来表现自然界的景物及阴影。远处的风景随着景物的延伸线条越来越不清晰,色彩也逐渐模糊,逐渐消退。天边的云霞笼罩在山林上,霞光晕染的山林和远处的景物仿弗被笼罩在薄雾里。
这幅作品的人物背景烘托了整幅作品宁静祥和的气氛。画家不仅运用明暗关系表现光线的变化,还利用阴影塑造人物的空间感使得人物更加丰满,更加立体,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画家以这种方式突出了“蒙娜丽莎”的形象,同时给人以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让人感到山水之间的蒙娜丽莎可谓“无为自化,清静自在”。
在达·芬奇画《蒙娜丽莎》时,他精心地进行构图,如果我们还用斐波那契曲线求证他的画面构图,我们还是从人物的鼻子处为中心点,进行黄金分割,连接内切圆由左向右侧画一条弧线,我们能得出同样的结论,画面比例都处在黄金比0.618:1的数值上,由此可见达·芬奇进行创作时,画面中各部分的比例,都经过了认真的计算。
画家创作了两幅名为《岩间圣母》的祭坛画来表现《耶稣受洗》的故事。两幅作品表现了达·芬奇的人文艺术思想和艺术理念,内容和主题完全一样,只是在人物细节上稍有差距。
两幅《岩间圣母》,画家都是把人物置于嶙峋的岩石洞穴中,营造了一个庄严而神秘的气氛,四个人物以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为基础。画面中的四个人物以世俗形象为蓝本,圣母玛利亚面露慈爱之情,一只手扶在约翰的后背,另一只手伸向耶稣表露出对耶稣的爱,坐在耶稣旁边的天使安详地看着他们,圣母玛利亚、天使、约翰和耶稣的表情与手势互相呼应,画中的场景充满了人文气息。
达·芬奇在人物背景的处理上采用透视法表现岩石和洞穴,画家利用光影效果塑造了很强的立体感,远处冷色调的山崖笼罩在月光下,背景中的山崖呈现出雕塑一般的感觉,显得群山庄严而宏伟,烘托了画面庄严的宗教气氛。
达·芬奇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是达ˑ芬奇对透视学应用的最佳体现。这里我们重点的分析这幅作品的透视与构图。画家按照中心位置透视的方法构建了这幅作品的灭点。画面两侧各画一排整齐的方形门,屋顶由网格构成,画面的背景是三扇长方形窗户,它们严格按照几何形状排列,所有的透视都汇集到同一个中心灭点上。画中的窗户、拱顶和屋顶的网格构成形成了建筑空间完美的对称,《最后的晚餐》是一幅典型的对称构图的作品。
画面中心的灭点决定了整个画面的深度,严格的几何构图和画面的黄金分割比,凸显画面的空间感,这些都遵循了严格的透视理论。这种中心位置透视法在文艺复兴时期被很多的画家应用过,这也表明透视法在这一时期被艺术家广泛的认可与接受。
画家在背景中画了三扇窗户,窗外是蓝天白云下的远山风景。达·芬奇利用窗户巧妙地分割了内部与外部的空间。窗外远处的风景宁静而美好,与室内耶稣和十二门徒之间诡异的猜忌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窗外的风景成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画面中的人物以耶稣为中心,以餐桌为依托呈左右对称分布,人物关系与空间关系和谐统一,很好的体现了画面的透视空间,屋顶的网格图案突出了空间的深度,使画面更加富有立体感。观众如果站在米兰圣母感恩教堂的餐厅里观赏这幅作品就会发现这幅《最后的晚餐》和整个餐厅融为一体,餐厅的空间向后延展,形成了完美的视觉空间。
达·芬奇在进行绘画创作时严格按照数学方式呈现艺术之美,他把自然、解剖学、艺术和数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他在艺术创作中不仅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美,理性与感性美交织成一体,他把艺术和科学知识完美的结合起来。
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文、艺术与科学的相互交融与发展,以阿尔贝蒂、弗兰西斯卡和达·芬奇等为代表的艺术家为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文艺复兴运动促使意大利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也随之改变,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受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欧洲各国开始接受这种文化新思潮,也推进了整个欧洲大地的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欧洲真正的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