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将是一篇没有逻辑的随笔,因为我现在的思维有些混乱,只是单纯地想打些字。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大家对女生的审美慢慢地变成了大长腿。记得读书的时候关注的点肯定不是身材,而是脸蛋。那时的美女都指的是脸美,而现在对美女的评判标准恐怕首先是身材,其次是相貌。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和流行元素,就如现在很多能称为潮流的衣服都是上个年代甚至上上个年代的,真有轮回一说。
今天在书店翻到了一本胡适的书,第一篇讲的是他为什么推行白话文。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白话文不是近代的产物,早在一两千年前就有了,在期间也曾经繁荣过,只是因为官方文书用的都是文言文,所以主流社会还是以文言文为主要的文体,但是白话文却在民间流传广泛,对于寻常百姓,显然白话文才受青睐。而因为制度原因,古时候的白话文始终被扣上“low”的标签。近代推行白话文的革命实际上是一次思想的解放,让大家去接受曾经觉得“low”的东西。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产物,而顺应这个产物才能让一个时代的文化得以更大限度的发挥。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的新媒体文体,看90后、00后写的公众号上的文章,搞怪、接地气、表情包配图,在传统媒体看来可能low到爆,但这种文章反而更受欢迎,传播效果更好。抖音、快手的短视频也是“low”到爆,但流量却很大。官媒做的一些重磅短视频虽然很高大上,若不是各个媒体强力推估计阅读量少的可怜,几乎没有二次传播。为什么每个时代的产物都是一些当时觉得“low”的东西?看这些“low”的东西在当代人看来是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看的人为了不让人觉得自己low甚至会偷偷地看。但上百年后这些“low”爆的东西也许就是后人们所奉养的艺术。
不说那些虚无飘渺的东西了,聊聊自己吧。今天又是愉快的倒休,但每次倒休我都非常害怕,因为当你放空自己的时候容易空虚。由于我职业的关系,我的休息日不固定,有时加上倒休可以连休好几天。在上周就有这么一次,我从上周三到周六连休4天。4天比一个小长假都长了。“小长假”的第一天我试着睡个懒觉,但失败了,因为平时都是7点半起床,在床上睡到8点已经按耐不住要起床了。因为不用上班,我懒散的开始洗漱,听音乐、厕上游戏,洗漱完毕已是10点了,这时再做个早饭,吃完就过11点了。为了让自己做点事情,决定去咖啡厅学习或者把之前没写好的方案完成。到了咖啡厅已是中午,这时困意油然而生,反正时间都是自己的,那先睡一觉吧。一觉醒来,全身乏力,这种状态怎么适合写方案,先来个电影吧,好久没看电影了。电影看完已是5点了,眼看就要天黑,这时有了点点紧迫感,感觉写方案吧。刚写没几句,朋友问我晚上要不要一起吃饭,我欣然答应了。不一会就赴宴去了。“小长假”的前3天简直就是第1天的轮回,第3天的晚上,我空虚至极,像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失败者,挫败感爆表。
在最后一天,我逼着自己完成了那个方案,像是给自己找回最后的那一点充实。
一个人的堕落真的又快又容易,最大的敌人永远是自己,尤其当自己孤军奋战去面对这个敌人的时候,往往被打的遍体鳞伤直到放弃自己,我身边有很多这种例子。一个毕业后逃避找工作,立志成为一个驴友的文艺青年,几年后堕落的开始讨厌自己;一个为了兴趣辞去工作,努力做一个电商创业者,几个月后创业失败天天窝在家里看电视剧,活得人模鬼样;一个原本很上进的青年,被同事拉入伙玩网游,结果成谜其中无法自拔,同事、领导对他怨声载道...他们的初衷没有错,错在被自己打败了。现在的诱惑太多,光一部手机里就有无数的娱乐方式,能占据你的整片时间和碎片时间,如你控制不了内心里的那个负面的自己,那你就成为了他。
要打败自己真的很难,最好的方式当然是找个队友与你并肩作战,这个队友就是现实中你的监督者。可以是领导、同事、朋友、老师,而领导和同事的监督是最管用的。这个监督者其实就是你的鞭策者,他能让你时刻保持警惕,以最高的效率完成工作,同时他能让你维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去做任何事情都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这就是工作的意义。但这个理论对一类人不适用,那就是有超强自控里的人,成功的创业者、优秀的自由职业者往往是这类人,他们能自我约束自我调整状态,合理有效得去执行自己给自己制定一系列计划。而我最钦佩的就是这些人,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基于强有力的约束下达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