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何许人也?
他是我今天才认识的张先华教授。
之所以今天才认识他,完全是因为我的孤陋寡闻,他有那么多的社会身份,那么多的著作成果,开过那么多的讲座,拥有那么多的听众,而我竟然今天才认识他,才发现,那么有名气的一个人,居然那么可爱,那么风趣,那么有幽默,那么能地化大道于无形,润心灵于无声。
前几天被区教研发展中心拉进了2024经开区领军教师培养对象研修班,群里有一个叫张先华的,是管理员。给群里教师发了教育部几个关于教育理念的文件。我以为是个精力旺盛的年轻人。
今天早上,拿到研修手册,翻看才发现,研修团队里的首席专家是张先华,我大学学院的教授,四川高人研究院院长。彼时,我以为“高人”应为“高等”,“高人研究院院长”应为“高等研究院院长”,有没有可能是会务组搞错了。
上午10点左右,张教授在群里给参训学员发布研修要求,我觉得这个人事还真不少。
12点6分,张教授在群里告知中午不回家的学员可以在会场休息,会场不关空调。怎么,这人还挺周到,我觉得。
下午的培训开始时间是2点20,但是1点40左右,一个约莫六七十岁的老头,身形瘦高,精神矍铄,正用电脑给我们这些昏昏欲睡的人播放音乐。一问才知,这就是张先华教授。大屏幕上出现了“高人研究院”的图片,我也终于搞懂了为什么叫“高人研究院”,也再次为自己的孤陋寡闻和自以为是发笑。
下午的讲座是张先生的《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时代大先生》。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如我一般是抱着睡觉的初衷来听这场讲座的。然而,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听下来,大家不但没有打瞌睡,会场里反而是笑声阵阵,互动频繁,我是越听越有精神,张教授也从他的发言席不时地踱到了舞台各处。会场里处处是轻松、愉悦的气氛,我觉得这是一场接地气的讲座,就像我们的张教授,亲切,和蔼,不浮夸,不教条,也不学究。不知道为什么,我更想称呼他为老张。这个称呼,无关乎尊敬,而在于情感。
师德是什么?
我曾以为,它住在文件里,睡在典籍里。
关于师德修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是年年在听,而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们也是年年在讲,对许多人而言,客观的说,很多时候,这个词语显得高远而空洞,现实中,它反倒是用来绑架教育从业人员的时候多些。老张却用具体的事例说,师德是看得见的,实在的,师德就在我们教师的脸色上,嘴上,手上。
为什么要讲师德,老张用真实的事件告诉我们,防范比救援重要。直面现实,正视职业环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只有更好地化解职业风险,才能让教师腾挪转身的空间更加开阔。
老张劝诫大家,谨遵总书记嘱托“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可能成不了教育家,但是我们具有教育家精神。
什么是教育家精神?老张只用了几十个字来概括,崇高的品德: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博大的情怀: 心有大我、胸怀天下;伟大的人格: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
如果你认为他只单纯给我们讲了这几十个字就错了。
他用“打伞”的故事告诉我们,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被社会关注,都很敏感,对师德的要求就更高。教师不能心存尧幸,必须高度重视。
他还用自己几十年教学的经历告诫我们安全第一,师德第二,质量第三,师德是安全和质量的保障,是核心。
他用互动的方式让我们去发现老师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都不一定是知识,而是为人,而是相处,而是对他的好,而是师德。
他深谙儒家所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一个怎样的老师,你就做一个怎样的老师”这种换位的方式引导教师要心有大我,胸怀天下。
他引用叶澜教授的“ 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专业",这句话,告知我们,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构成了教师伟大的人格。作为教师,其实,爱在哪里, 心就在哪里,力就在哪里 , 成就就在哪里。
漂亮话不多说,大道理不多讲。
一句话,我喜欢这样的老张,喜欢他带给我们的这样一场实实在在的,符合我们一线教师需求的,深入我们内心的师德修养培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