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能以一种自洽的逻辑丰富原命题的内涵,并能保证其无实际上的逻辑错误,能够将其内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而后进行输出,后人也将其输出的思想进行同样流程的消化进一步推演,最后使得理解不断深化,思想更为深刻,总结出更加精粹的智慧,这种解读又何尝不可呢?
很多时候,某些人所谓斥责他人“过度解读”的举动,不过是一种掩盖自己思想浅薄的措辞罢了。
在斥责他人过度解读时,斥责者无疑是将自己与创作者,解读者置于了同等境界,缘于斥责者自认无法创造出类同于创作者般精妙的设计,也无解读者般敏锐的观察理解能力,为了掩盖自己在诸多方面的缺陷,便给他人施加以“过度解读”的罪名,好让自己不显得那么平庸。
斥责者自然不能理解自己认知之外的事物,也不愿意接受,在他眼里所有人的智慧与思想都是持平于他或者逊色于他才合乎情理,才可正中他下怀。
自信很多来源于无知,而有知者只会沉浮于知识的无垠中,永无满足之境。但无知者狭隘的大脑不能接纳更深刻的思想,因此也更为排斥更深邃的智慧,可他又无法忍受他人凌驾于他之上的智慧。
于他而言,他并无能力博得更多贺彩与关注,自己身上再无运作的需要。
因此,他们为使得自己的平庸不至于在他人智慧的强烈映衬下黯淡无光,只好将理解者与创作者拉低到与自己同等或者更低等的境地。
这种阴暗的利己心理指引下,对于他人拉低的越彻底,他便愈觉满足,这种拙劣行为带来的“甜头”更驱使着他乐此不疲的满足于自己的狭隘与肤浅之中。
事实上,斥责者不承认自己逊色于他人,又不情愿于尝试提高自己,又或者本身就带有一种病态的骄傲,自认理解能力不逊色于理解者,创作能力不逊于创作者,只若出现了自己的智慧似乎无法踏足的领域,首当其冲出现在他们脑海中的,便是理解者和创作者的错误导致他们之间构成了一切不合理(不合理指斥责者心中的不符合个人理解范畴的知识)的巧合,并不是自己的平庸使得自己无法理解他们。
(在各种电影或者书籍的解读节目中,评论区总不乏出现一个名为“过度解读”的词汇,这些人似乎总想以此一言来否定创作者与解读者,简单一词却似乎总散发着一种莫名的“优越感”
这种人看似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却施行着傲慢之举,仅凭自己一家之言判定他人作品(创作者的作品、解读者的解读)的价值,总令人十分反感,故写下这段话以为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