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在群里发了一张图片:
“妈妈,这张图片拍得特别好!”小女儿在群里留言。
“你又去登山了!”接着大女儿在群里问了这样的一句话。
这张图片李老师上星期日登山的时候已经在群里发过了。
看待一件事情不是事件A引起的,关键是由A引起的感受或者看法B,最终结果或者做出的决定C是由B承担行为的。
这就是认知行为ABC事件的法则。
来自于赞美、喜欢、愉悦、高兴、快乐、兴奋、激动、肯定或者批评、反对、抱怨、指责、愤怒、烦恼、大喊大叫、暴跳如雷、恼羞成怒等等都是由看法B组成的并决定的。
一旦做出决定,没有好坏之分。
坦然面对才是常态。
二女儿和妈妈一起生活,自己知道妈妈不可能再穿那么的单薄去登山,因为上一次因为山上气温比较低,李老师回家的时候腿已经冻得麻木了,躺在床上一个姿势,腿僵硬的一点也没有办法移动。
所以二女儿在朋友圈里发出的积极的信号,而且她的判断是正向的。
相反的大女儿做出了担心、害怕、恐惧的情绪,这不是没有理由的:
李老师最近经常外出欣赏秋天的红叶。特别是上一次回到家里各种不适,几天后腿才恢复了正常的行走,多亏没有啥后遗症。所以她疼爱妈妈。
当时李老师去太平国家森林公园的时候没有坐索道,但是索道处的语言信息清晰地提醒要有4000多个台阶了,年近花甲头的李老师,徒步上下估计登一万个台阶。
在下台阶的时候李老师感觉到自己的双膝盖要报废,一点都不能直下台阶,只能侧着身子一脚一个台阶,接着把另一只脚再放到同一个台阶上,就这样一步并作两步慢慢地下来,李老师一边走,一边发出声音,数着数字一、二、三……
每一段台阶大概都是九个台阶。开始李老师数数特别快,心里急,但是脚不能达到第九个台阶。
这样不行,一不小心又把脚拐了怎么办呢?
所以她数数的时候与脚迈的步同步起来。
暮秋的白天是比较短的,不到6:00 天黑了。
心里再着急,脚底下也要稳稳当当的,李老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5:30到了,也就是说最后的一班公交车是赶不上的。那该怎么办呢?
她心里琢磨着:
要么做顺风车给人家付费,但是有的人不愿意拉,这是正常的。要么坐出租车,出租车的费用是坐公交车的10倍。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顺风车搭上了。兜兜转转,李老师询问到第六个私家车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年龄估计三十出头吧。
“让我问一下司机,看他愿意不愿意拉你。”小伙子诚恳的样子做出了客观的回答。
“阿姨,你坐车,我们一起下山。”司机爽快地答应。
“感谢小伙子!给你付费!”李老师十分诚恳地说,“多少钱呢?”同时李老师也拿出了手机。
“不要钱!坐上车!”小伙子面带着微笑说。
后排坐着两位年龄40左右的少妇。李老师坐上了车,她一再强调要求付费,但是小伙子坚持他的初衷并没有收费。
“这辆车是新车。”李老师心里暗暗地嘀咕着。因为车里面崭新的,而且空间特别大。车的四周被一条崭新的透着蓝底的白色光的灯带照亮着。坐在车里边的人感到温馨,而且惬意。
车子沿着弯曲,但是并不宽敞的柏油马路盘旋着下山了……
“感谢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李老师时常想起来总是荡漾出一幕又一幕喜悦的瞬间。
当今的社会在这陌生的世界里,总会有相互帮扶的年轻人的身影,而且屡见不鲜越来越多。这些人会被社会看见,被人们尊重,并成为经典永流传。
李老师想自己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帮扶别人。帮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资助,物质上的馈赠,其实言语上的帮助或许能改变意识的层次,还有精神上的帮助也是一种无形的回馈。
同时面对不愿意让别人搭上顺风车的司机表示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李老师自己觉得无需谴责、批评,或者从自我的角度上谩骂别人的选择。
所以ABC事件法则,对于你、我、他\她认识世界会有一个新的高度。
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高认知,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登太平国家森林公园随想录
帕缇欧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