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压迫,反对专制暴政;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伤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顺应儿童的本性,让儿童的身心自由发展。他的教育理念是近现代国家教育体系的灵感之源。他写下很多有名的著作,他的思想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重视儿童教育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却做出了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亲手将自己的五个儿女送进了孤儿院,一生没有抚养过一个孩子,还毫不知耻地认为自己是最称职的父亲。
他的怪异行为,他对孩子们的残忍和不负责任,令后人难以理解。
有人说这是因为卢梭从小孤苦,寄人篱下,没有感受过爱,不懂得爱。
没错,卢梭才出生几天,母亲就因病去世,十岁时父亲因得罪议会官员被通缉,逃离家乡,至此他寄居在舅舅家,舅舅一家对他不好,他从小孤苦伶仃,流离失所。
但十岁之前,他的父亲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是感受过爱,懂得爱的。
况且一个能提出“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推崇儿童自然教育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不可能不懂得爱对孩子的重要性。即使他的童年很不幸,他也不应该任由原生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波及到无辜的下一代。
可他竟是不顾孩子母亲的反对与哭泣,将五个孩子一个一个送进了孤儿院。
也有人说,卢梭一生颠沛流离,生活困难,没有办法养活孩子,不得已才将孩子送进孤儿院。他自己也在《忏悔录》一书中写道:
“我一想到,孩子将由一个乱糟糟的家庭抚养,就感到害怕,把孩子交给他们,只会愈教愈坏,孤儿院的教育要好得多,这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孤儿院的理由。”
我认为这都是他为自己的自私自利作的辩解推脱之词,他只是更愿意自己逍遥快活,不愿意受家庭、孩子的束缚与拖累罢了。
如果果真是因为无法养活孩子,他首先做的应该是和孩子的母亲共同努力,想办法养活孩子。事实却是,只因为孩子的母亲出身低微,他便拒绝与孩子的母亲结婚。
他所说的“乱糟糟的家庭”又指什么呢?指与黛莱丝的情人关系吗?还是指与黛莱丝非婚生子?而这种乱糟糟的局面又是由谁造成的呢?
孩子的母亲是黛莱丝,一个酒店的洗衣女工,她出生低下,却长得十分漂亮,性情纯真有趣,她很仰慕卢梭的才华。卢梭也看上了她,他与她同居,但他只是看上了她的年轻漂亮,对她的出身和穿着打扮都很鄙视。
卢梭十几岁就和女性有性爱关系,一心向往着奢华的贵族生活,在与黛莱丝同居的同时,周旋于多个贵妇人之间,他的一生从未停止另寻新欢。
黛莱丝仰慕卢梭爱卢梭,很想和他结婚,但却被他拒绝了。卢梭对黛莱丝说:“我永远不会抛弃你,但也永远不会和你结婚。”
黛莱丝爱卢梭,对他用情至深,加之自身身份低微,她只能默默地做着卢梭的女佣和情人,接受了卢梭不娶她为妻的事实。卢梭绝不愿意娶黛莱丝为妻,却与她一连生下五个孩子。当卢梭要将孩子送去孤儿院时,黛莱丝求他不要把孩子送走,哭得快晕过去了,他还是将孩子送进了孤儿院。
可就是这个爱他至深,为他生下五个儿女,他承诺永远不会抛弃的女人,有一天他竟默许朋友占有了她。可怜的女人,生下的孩子被强行送走已经够悲惨了,却还被心爱的人送与朋友占有。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卢梭的行为之荒唐和不可理解可见一斑。也许天生的自私自利荒唐不羁,才是他将五个孩子如数送进孤儿院的原因。
卢梭将孩子送去孤儿院时,对外声称他生活艰难,无法养活孩子,只能将孩子送入孤儿院。从他游走于上流社会的情况来看,也许他确实不富有,可他也没有穷到养不活孩子。
他又给自己找了另一个理由,他认为孩子进入孤儿院至少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和生存。可当时进入孤儿院的婴儿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六十,孩子送去孤儿院并不是像卢梭说的那样会得到更好的照顾,送孩子进孤儿院意味着他已经做好了孩子有2/3的几率会死亡的事实。
可即使孤儿院的孩子死亡率没有那么高,孤儿院也会尽心尽力的养育孩子,可孤儿院的保育员怎么可以与孩子的新生母亲相提并论?是怎样的狠心的父亲才会对自己的亲生儿女做出这么疯狂的事情?
他在著作中写道:
“无法履行做父亲职责的人,不配称为父亲,贫穷和工作繁忙都不能作为无法养育孩子的借口。”
可他做的又是什么呢?一个亲手将子女送进孤儿院的人,却一心教别人如何做父亲,一心教别人如何进行儿童教育,这不可笑吗?真是矛盾又讽刺。
卢梭一生没有抚养过一个孩子,在他的晚年,他想方设法去寻找当年送出去的孩子。可除了做过标记的第一个孩子之外,其他的孩子都没有找到,也活该他找不到,即使找到,也不应该和他相认,因为如他所说的,他根本就不配做父亲。
但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一个事实,那就是,卢梭在送走其他的四个孩子时,连标记都没有做,他对孩子是多么漫不经心啊,于他而言,孩子更像是拖累和负担,是他急需要丢出去的多余之物,于是他们被他像物件一样丢进了孤儿院。
本有父母,本是父母双全,却硬是被丢进毫无温情的孤儿院,那些孩子在孤儿院怎么样了?他们在孤儿院过的是怎样的生活?没有父母的疼爱,他们的内心该有多无助与孤寂。
可怜的孩子,他们一定不知道这居然是他们的亲生父亲,那个一心主张重视儿童教育的大教育家对他们做出的事。
天才与疯子果真是在一线之间,只是可怜了他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