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教徒三年,徒教师三年。看似是你在教学生,实际上,他们也在深度影响你。
最近有一个学生,也是非常深刻地影响了我。
她是一个七年级的女生,小学的时候,成绩基本上是遥遥领先。但上了初中以后,发现高手云集。有的提前把课程学完了,有的参加过数学竞赛。
人对于自我的认识,往往一开始都是比较片面的。如果一开始自己遥遥领先,就会觉得自己一枝独秀,很容易有骄傲之心。如果一开始在一堆高手里面,自己比较落后,就会有很强的危机感。
有了危机感之后怎么办?
那就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有很明显的两个表现,第一个就是,这孩子基本上一个星期至少要问两次题目。这年头能够带有思考来问问题的孩子,我遇到的不多。除了这个,还有一个,基本上也是年级前三。
问问题的背后,代表着对于学习的重视。只有真正重视,放在心上了。你才会全神贯注的投入其中,才能最大化的吸收,学习效果才会更好。
还有一点,就是这孩子付出更多的时间,获得更多的训练。基本上这孩子都是十一点多钟睡觉,不到五点起床。
这是实实在在做到的,不是一腔热血过去就没有了,而是实实在在的投入。行动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当智商,环境等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那么所比拼的就是自己的勤奋程度。多勤奋,多努力一点,就会多掌握,多熟悉一些知识。
当然还有一点,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与陪伴。没错,这孩子是睡得很迟,起的很早。但是有一个人比她睡得更迟,起得更早。那就是这孩子的妈妈。
昨天,这孩子问了我一道题目,但是我睡了。我最近调了一下作息,大概过了10点可能就睡了。然后早上起来看到了,就跟她讲了,不到4:30。
没想到竟然收到了回复,我一开始挺惊讶的,这孩子这么拼命啊。但其实是这孩子的妈妈,我们简单聊了几句,然后这位妈妈说要去叫孩子起床了。
之前我会听到一些父母的声音,说孩子现在学习的内容,我们现在教不了,有时候实在头疼,比较着急,也帮不上什么忙。
其实比起教孩子学习,陪伴有时候显得更为重要。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能是天然血缘的连接,或者是心理的作用。
上中学那会儿,我其实是一个住校生。虽然是一个男孩子,但是看到有的同学家长在陪读,我的心里会起一些波澜,会心生羡慕。
最近奋斗的结果如何呢?昨天,不,前天晚上她就知道结果了,以148分的成绩考取了全班第一。然后跟我分享了这个好消息。当时我心里是无比激动的,但又不好猛夸这孩子。
为什么激动呢?首先这孩子我待了两年多,好的好,我当然开心。其次我是有类似的经历的。那时候英语不好,等于周围全是大神。有一次,受了一个刺激。发誓要学好英语,着了魔一样拼命努力。
差不多奋斗了一两个月,竟然取得了班级第一。那心情贼高兴了,久久地陶醉其中。
所以从这个结果上看,我们要相信努力,相信付出。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说了这么多,跟今天的文章题目有什么关系呢?虽然没有说明确的关系,但处处都在字里行间。
老师教学生,学生也真的在影响着老师。比如说这孩子,一直待的比较久,尤其三个月以来,这孩子变化比较大。就很好的刺激了我,我当年也是这般努力,这般投入,这般热血。
但是成人之后,这种干劲会退却一些,热血也凉了些。而今更好的激发了我,保持极致的努力。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价值感。在这孩子身上能看到的自己的一些价值。即使我不带这个孩子,她也会很好,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她有不错的底子。
至于我对她一点点的作用呢?可能会让她变得更好。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和局限,可能需要用错误来发现。但是我几年下来的经验,可能直接避开这些错误,告诉她怎样更快,怎样更好。
再延伸一下,就是这孩子让我坚定一点:要做选择自己热爱的事情,全力以赴的投入其中。
有时候为了孩子,我也会感觉到累的要死。我有见过一位妈妈被孩子气哭的,一位爸爸气的把手机摔了的。其实并不是因为孩子聪明不聪明,而是因为孩子不争气,不努力,不上进。
我一直也试图去改进,花更多的时间,耐心的讲好几遍。但是我现在放弃了,我相信的一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你想想看,当我非常投入去跟他讲的时候,他却眼神空洞,手在底下做着小动作。一开始是极度的愤怒,火蹭蹭往上冒。后来反复再讲,结果无效。那真的是心力憔悴。
一直以来,我算是一个相当有耐心的人,长此以往,我也可能会被消耗到崩溃,所以一定要筛选合适的人。
相反,有一批孩子,努力上进,要么是差一些火候,要么就是缺一点方法。有时候只要稍微点拨一下,他就会豁然开朗,而且不断的取得进步,有的一直很优异。
对于这一点,我有非常深刻的体会,一口气讲很长时间,我自己非但不累,反而非常兴奋。如果遇到这样的孩子,我一天交12个小时,也会乐此不疲。
拒绝不合适的事儿,拒绝不合适的人。看似有些不近人情,但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此举也是为了更好的呵护自己的心力,让自己保持更好的状态,能够长期地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