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介入?什么是旁观?
如看这苔藓,贴的很近,你看它的外形颜色,它感受我们的气息,这是介入。
如果只是远远的看,我们是在看它,看它点缀在花坛中。它以为我们看的只是其他,这是旁观。
于物,我们还好分辨,于人,介入还是旁观,就难选择了。
说起来,我是一个经过多年自我训练,团体训练的人。我非常明白界限的重要性,我所推崇的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平衡平和。
我先把这个准则实践在我的家庭当中,我爱我的家人,但我提醒自己不要陷入痴爱和溺爱当中。
但是当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我又在介入和旁观之间犹豫了。
“那是别人的生活,你做不了什么。”
“她如果选择留在杭州,是有改善的希望的。”
这种犹豫的影响,特别是对我睡眠的影响,已经比过去小了许多。或许是训练的结果,定力比以前要好很多。
回到实际情况。
做社会服务,或者从事商业领域的服务工作,介入与旁观,都是两难。
一开始,当我们是路人甲乙丙丁时,我们习惯性的旁观,不仅做不到一个中立的看客,甚至还会厌恶、嘲讽。
后来对接上,当我们走近彼此,我们习惯性的介入,甚至介入很深,比如我们想帮对方做决定。
上周和同事一起去植物园的灵峰探梅赏梅花,看到很多游客把自己贴到梅花里,和梅花来一个亲密合影。
还有摄影爱好者架起长枪短炮,拍摄一个个近景梅花的倩影。
美我所欲也,情我所欲也。
我们为什么一方面对景、对人,一点都不设防,另一方面又对人、对物怀有深深的戒备,原因仅仅是因为一个是我熟悉的景和人,我们有着亲密的关系;另一个刚好相反吗?
回到介入和旁观。
资深前辈的话一直在提醒我:你可以无所求的付出,但是你内心一定有想要得到什么的念头。
“我想要什么?”
“我不就是想要对方好吗?”
放在以前,我会火冒三丈。但是经历过那么多个案,我知道前辈说这话的分量,我必须想清楚我要什么,然后去决定我要做什么。
做事情都会留下尾巴,这是这个世间因缘果的定律。
有些尾巴或许不漂亮,但是它允许参与的每个人都有成长,而不是因为某些人的包办,让一些人受短利,而忽略了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忽略了事上练的重要。
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的时候,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心里给予祝福。
我清楚地意识到未来还有介入与旁观的选择困难症,但我希望在团队的合力当中,我可以做的更多。
人生自有定数,这是命,要敬畏。
人生自有光芒,这是运,要有智慧。
成功是优点的发挥,
失败是缺点的积累。
介入和旁观,也是如此。
没有绝对的介入,也没有绝对的旁观,
成功的介入和旁观,
是彼此的心无挂碍。
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