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月
01
记得著名作家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趣文,叫《差不多先生传》,文章里虚构了一个叫“差不多先生”的人物,这位先生有一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而这位“差不多先生”在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影子,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口头禅都是:“差不多吧。”、“差不多就行了。”其实,正是这无数个“差不多”的累积,和多待事情的态度,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就像刚进入大学那会儿,大家都是同样的起点,上同样的课程,虽然来自不同的城市,也许有着不同的背景,但根本上的综合水平其实都相差无几,专业基础都是一样的。
可是一些同学每天早起,按时上课,抢占第一排的座位,与老师互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而一些同学睡懒觉,逃课,打游戏,上课睡觉,专业学习也很少放在心上,临时完成任务就算是交差了,好像大学就真的是去玩儿的。
于是大家的距离也就出来了,班上开始有了优生和差生,有了专业学得好的同学和所谓的“资质平平”的同学。
同样的起点,同样的老师,只是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同,习惯不同,未来的出路就有了不同。
02
胡适先生有三个字的教诲让我特别受益,就是:“不苟且。”
什么是“不苟且”呢?胡适说,不苟且就是“狷介”。胡适认为,狷介不仅是一种德行,也是一种做学问的品格,也就是“一丝一毫不草率不苟且的工作习惯”。
现在网络普及,一部智能手机在手,我们的时间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每天各式各样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我们总是被标题吸引,打开正文后匆匆看两眼又马上关掉……
我们每天翻新的网络热点,无外乎性、谎言、奇闻和窥探,到第二天就被忘得一干二净;我们幻想在一篇网文中寻找“干货”,总是在找更多的资源,搜索、下载、囤积,然后闲置,错把硬盘当成自己的大脑……
于是一个可怕的现象开始出现了:我们正在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跟风随潮,注意力成了越来越稀缺的资源,我们越来越害怕独处。
可是大家还是很上进啊,看到别人学英语,于是自己也去报了一个英语班;看到有人靠画画赚钱了,于是又去报了一个绘画班;看到人家写作变现了,于是又开始新媒体写作……然后没过多久,觉得没新鲜感了,热情开始减退,英语不学了,绘画班暂停了,写作也遇到瓶颈了……
这就是大多数人对待事情的态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一出是一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想弯道超车,吃不了学习的苦。
从人懒惰和贪婪的天性来说,其实他们并没有错,也并不是不能坚持,只是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实际上,只有激发内驱力,从被动到主动,才能真正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而不是靠所谓的意志力,强撑和死磕,最还不一定能坚持。
03
李宗盛在《致匠心》中说:“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对自己说了太多的“还不错”“差不多”“挺好的”,所以很多事情常常是“高开低走”,刚开始也许还不错,后面就慢慢没了声响,最后不了了之。
所以即使曾经倾心做过很多事,但是仍没有一件事做到了顶尖和极致。
都说大学是半个社会,上大学,就是在为我们进入真正的社会做准备,为我们踏入成年人的世界做准备。
大学为什么要选专业,而不是像高中那样,语数外史地生都要学?因为至此,专业就是我们需要深耕细作的那个领域,那件需要我们做到顶尖和极致的事情。
其实,上大学并不是去玩儿的,而是我们修炼硬本领的大好时光。人与人之所以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很多时候,就是从大学开始的。即使是同一条路,不用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走法,看到的风景也是不一样的。
想从容,则必会经历一段匆匆。生活中一切形式大于内容的事物,在减法和放弃之后,才能留下最重要的,也是你所要一直坚持的。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才是我们每个人最应该践行的人生准则。
我是明月,标签:读书,写作,画画,自律管理,时间管理,英语达人,手帐爱好者,希望在文字中跟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