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王国维先生也说过:“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商周之际。”但是商周之变背后的深层含义到底是什么?它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如何样的影响?商周之变改变了什么?我主要从文化和政治的两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文化方面
“天下”的概念
商周之变还没有发生之前,中国人的文化是如何样的?他们对于“天下”这个概念是怎么样的理解?
“天下”这个概念是中国人心中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关系到每个人心中对中国的理解,对天下的理解。“天下”其实是一直被中国人们当成一个整体的概念,而且在周朝以前,是没有这个“天下”的概念的。商朝也就是因为没有这种一大一统的体系,才会被周朝这一个小小的诸侯国所灭亡。
商朝有百万之师,人口应该有几百万人,但是周朝的人口才不到10万,但是就是被一场牧野之战,而被周朝打败。周朝知道是制度出了问题,所以在家里了自己的朝代之后,就给出了一种“天下体系”。这个“天下体系”分为三大方面:分封制度、礼乐制度和德治原则。周朝也就是靠这个,统治了将近1000年的中国。
“天下”这个概念对中国人来说,就从此变得清晰了一些,“天下”不仅仅只是指这片土地,这里的山川湖海,这里的日月星辰,而是一种理念,对于中国这一片土地的认同,也是对统治者的一种认同。“天降大任于天子”,百姓自然也是要服从,百姓们一旦服从于朝廷的命令,天下也就好治理了,周朝对于统治天下的聪明之处,也就在于发明了“天下体系”这一思想。
总体来说,“天下”这个概念,由周朝所发明,虚则是一个理念,实则是周朝的朝廷为了统治天下而想出的办法,“天下为公”,天下即是一切的根源。
华夏的文化
中国的文化可谓是多种多样,不论是儒释道三家争先,还是战国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几颗璀璨的明珠。但是高周之变,有没有给中国的文化带来了改变?又是什么样的改变呢?
远古时代,人们靠的是神话和传说。他们弄不懂大自然界的一些东西,他们对于自然法则一窍不通,于是他们把它尊为了神明。靠着信仰,活下去。这是远古时代发生的事情。
而到了商朝,人民差不多已经有了一个大一统的概念,也开始了耕种,发明,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他们有青铜器,有自己的音乐,有车、马、牛为自己代步,他们的陶瓷也有了颜色,通过殷墟的发展和挖掘,可以了解到他们也拥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实行着奴隶制,他们拥有着自己的文化。
而商周之变过后,取代商文化的,就是周的文化。
周朝的文化可谓达到了一个阶段,当时出来的书藉《诗经》,《尚书》、《周易》,都是文化上的瑰宝。而且在宗教上的转变,也是周朝的一大改变。周朝时已经不像殷商时期那么的迷信了,对于神鬼之类的东西,信仰更加薄弱一些。在商周之变之后,中国的文化也进行了一次大转型。
商、周、变
商周之变后,文化方面发生了很多的大事,首先就是中国人对“天下”这个概念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朝时代的人们认为这个天下,就是指领土。而到了周朝的人们,则可以更好的领悟这个“天下”的意思。
所以商周之变,最主要的就是那个“变”字。代表了很多的东西。是商朝到周朝的一个改变,是商朝文化到周朝文化的一个改变,也是商朝的体系到周朝的体系的一个改变。
商周之变,中国文化发生且改变了太多。
二、治度方面
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周朝创立的一大制度,也多次被孔子所称赞,周礼的确是中国史上最为文质彬彬的一种礼节。而周礼中最突出的一种表达,就是礼乐制度。孔子在他所在的时代也多次说:“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春秋时期的确是礼崩乐坏的吗?什么又叫做礼崩乐坏呢?
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由中国早期的宗教文化和迷信结合,发展,过渡而来的。之前的君王,因为过度沉溺于音乐,导致了朝代的灭亡,周朝不愿意再重复这一个错误。就从一开始单纯的演奏,变为了一种祭祀一样的活动,周朝把礼乐制度当成了一种巩固帝王统治地位的方式,也是一种统治人民百姓的方式。
把礼乐制度拆开,就分成了礼和乐。“礼”所强调的是礼节。而周朝把“礼”主要分为两部分,“亲亲”和“尊尊”。“亲亲”意味着家庭之中的一些礼节,父亲要慈爱,儿子要孝顺,哥哥要让着弟弟,弟弟也要敬爱哥哥。而“尊尊”的意思是上级和下级之中的一些礼节,下级的人对上级要尊重,贵族对皇帝要尊重,平民对贵族也要尊重。不得违背这些规矩,平民也要安分守己。
而“乐”则是指舞乐的意思,乐在这些制度中的起的作用就是巩固人心,“乐”补充“礼”,实践“礼”,“礼”所要求的那些东西,由“乐”去实行,在现实中去补充那些礼节的条条框框。
“礼乐制度”就是使周朝兴发,发展,且壮大的基础和前提。
周朝制度
周朝的制度有很多,有很多都是从商的基础上自己发明出来的。封建制度
首先就是“分封制”,也称“封建制”。“封建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封建制”下,国家土地将不完由周王室所统治,而是分别分封给皇世亲戚,或是各国的诸候。土地为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所分封土地的所有利益和税收。他们就是小诸侯国的国王,掌管一切。
然后就是“宗法制度”。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适用于周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嫡长子就是太子,是之后的天子。但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在不同的情况下被称为大宗。
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封建宗法制”。⑴
在就是“井田制”。中国的土地一直是朝庭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井田制”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点。“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就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那时,朝庭把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让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为“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⑵
最后就是“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就是西周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等权利。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着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的力量。
而到了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和现象,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按礼,只有天子才可以祭祀于泰山。卿大夫如果“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⑶
商、周、变
经过商周之变之后,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商朝的一些制度加以改善,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制度上的变化,也完成了一个朝代的变化。商周之变,变了太多。
至于商周之变背后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从文化和制度两方面来看,完成了历史上的一个转型,创立了很多很多的制度,文化上也发展了很多,中国历史上拥有了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从历史上看,的确是个十分关键的时间与空间。而现在看来,当初古人的那些智慧,那些最关键的礼节,在当今的社会里,也快消失了,商周之变,又改变了谁人的心?
—————————————————
⑴⑵⑶来自《周朝都有哪些具体国家制度?周朝国家制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