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从纪律到开明的规矩
孩子出现的所有纪律问题,都是由于家长缺乏纪律。我们需要干预的是家长缺乏纪律的问题,而不是孩子。
1、你不能设立自己都不遵守的规矩,
定规矩要先从家长做起,我们对设立的规矩和界限要清晰,否则孩子就会越轨,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例如,我们要求孩子睡够9个小时,那么我们需要尽最大力气创造给他提供9个小时睡眠的条件,而无需为此制造战争。
2、定规矩的目标
我们许多的规矩都是处于当下的条件反射,这意味着他们往往是基于我们有多累或者有多焦虑,他们并不是有目的的深思熟虑的结果。
可以通过两个问题来帮助家长找到他们定规矩的目的。
1)这条规矩是否服务于你和你的孩子更高层的自我,(而不仅仅是你的“自我”)
2)这条规矩是否有商榷的余地。
我们给孩子定下的每条规矩,必须与服务孩子成长为目的,一条规矩的定立,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舒服或方便,或者是处于我们的担心。
有些规矩能帮助人生长进,能帮助我们的孩子应对生活,他们能提高孩子的韧性,使他们有安全感。
3)帮助人生长进的规矩:
尊重自我---做好自我护理,包括清洁和睡眠。
尊重个人所处的环境---整洁的房间和家。
尊重个人的内心---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过程。
尊重家庭和社区---与人沟通及贡献社会。
3、让孩子面对后果还是实施惩罚
清晰的界限和规矩的力量,作者认为相信自然和符合逻辑的结果的力量才是教导孩子正确行为的有效策略。一旦决定制定一条规矩并致力于遵守它,相信它能带给孩子最大的好处,我们便需要以共情的方式给这条规矩定下界限,而且必须牢牢扎根在当下的现实中。
4、坚守底线的运作机制
一旦界限已商量确定,就需要依靠三个原则去坚持这个底线,那就是清晰、坚持和共情。并且做好准备在合适的时候重新协商。此外,家长想要看到的行为,家长也必须做到。
必须说清楚一点,坚守规矩,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惩罚孩子,他仅仅意味着让孩子知道这些规矩是不可打破的。
所以说为什么我们必须仔细思考清楚所有的规矩,并且只挑那些我们完全相信的去坚持遵守。时间久了,行为就越难改变,这要求我们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就为他们培养那些不可改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