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某月,我从深圳普华永道审计部离职,加入了一家低调、务实、快速扩大规模的私募公司,作为投资经理的我接触到许多从未涉及的领域,比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和做审计驻扎在公司财务部不同,做投资,接触的都是公司创始团队,能见证企业从0到1的过程。
有一种理论被很多人奉为圭皋--投资应作为人生的最后一份职业。这种理论的广泛流传让人不得不去质疑:那我这么年轻,自己又没钱,能做好投资吗?
今年3月出差去考察企业的路上,我向领导感慨,审计需要审计师以怀疑一切的态度去审查企业财务报表合规性,思维模式久了总会审慎多度,但如今涉入投资,不知是否因为新鲜感,反倒看所有项目都觉得非常不错。
领导表示鼓励:曾有一个同事,总是报着质疑的态度去批判刚起步的公司,会发现很多当下的问题,无法去信任一个企业的成长,到最后总是无法成功投出项目。审计思维是从0开始去评估一个企业,有亮点再加分,总难达到及格线。而投资思维是以100分为起点,企业有不足之处再减分,那企业达到60分就可投资。后续投资者应极力调动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不断成长,成长到能够成为80分时,这20分就是投资者的溢价。
审计只是金融市场的第三方,去为使用财务报表的对象提供公允客观的信息,是基于现状根据规则办事,并没有根据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帮助。而投资,更重要的是去判断未来,是基于“即时现状并不是那么美好,但有朝一日可以成长为更好的”心态。
换工作面试时,面到一家专注于清洁能源(国内该细分领域top10)的私募,有幸遇见达晨前投资总监曾总。曾总在面试时问了非常多有水平的问题,比如,如何用一句话总结大学所学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用一句话总结你最喜欢的一本书?一句话总结你简历中的活动?投资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在较短的面试时间里,即可通过这些问题去考察面试者的概括能力,从而能判断面试者是否有一套自身完整的思维方法论。
虽然当时我的回答并没达到曾总的期望,但越发理解这种能力在投资中尤其重要:只有拥有自己的思维方法论,才能在大量信息的商业社会中提炼出最关键的信息,有判断力地去从创业者或其他中介包装过的故事里概括出故事的原来面貌,毕竟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
那投资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初入此行,略知一二的我答曰:看投资者风格,无外乎选手或赛道,除此之外,商业模式,行业趋势等都是重要考察的因素。
曾总不以为然:投资中最重要的始终是人。
面试时没有深厚的积累无法领悟到这点,如今接触项目的数量增多,更加体会到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投资,投资中最重要的始终是人。
一方面,这个人是指创业者及团队。他们的思维方式、学历背景、职业经历、为人处世、性格、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团队凝聚力甚至是运气,这些都是判断未来是否能达成事情的基础,事在人为,若人本身没有成事的基础,再好的项目都是空中楼阁。
另一方面,人还指投资者本身。做投资,除了好的眼光及判断力,还有正确的进入和退出时机。很多优质的项目到中后期其实会被整个行业所知,所以更考验投资者的是对前期项目的独立思考,独立思考要不断战胜人性的弱点,战胜贪婪和恐惧,妒忌、怨憎、仇恨和自怜等等负面情绪。
彼得林奇曾说:妒忌、怨憎、仇恨和自怜这些灾难性的思想状态可以让人近乎偏执,而偏执是最难逆转的东西之一。这些思想状态是于事无补的,并总是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它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如果你们能够避开它,你们的优势就远远大于所有其他人,或者几乎所有其他人,因为自怜是一种标准的反应。你们可以通过训练来摆脱它。
基于此,投资并不是一件完全靠运气的事情,是有一套自身紧密逻辑的方法论,是一件经过缜密的判断和思考,能把100%靠运气降至10%的事。
是的,把投资作为职业,真谛就是寻找大概率且可复制的行为。
回答最初的那个问题:即使年纪轻轻就踏入了这个行业,但我觉得是一种幸运,因为可以短时间内快速成长,鼓励自己提炼出阅人阅事的方法论,为我在刀光剑影的江湖世界中建立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从此凭借这套逻辑行走四方。
熊姑娘:曾就职于普华永道,现今在某著名金融控股公司做PE/VC,主投科技领域,与你分享一线投资故事/投资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