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贪玩,总觉得吃饭很浪费时间。匆匆忙忙来个酱油拌饭,偶尔往里面加个蒸鸡蛋。或者端着饭碗往外跑,天黑了才拎着个脏兮兮的空碗回家。那时的记忆中,我家是没有专门的餐桌的。吃饭,那就是顺便的事儿。
听妈妈说,邻居家是连饭都吃不饱的:四个孩子,两个大人,全指着爸爸一个人的配额,这哪够啊?所以我们家每月玉米面的配额都给她家啦!他们经常吃的都是玉米饭配咸菜。还好爸爸能干,经常跑很远很远的地方钓鱼来改善生活。
那时最盼望去东川舅舅家过年。舅舅喜欢张罗,总是把大家聚在一起过三十。一大早,大家都换上了新衣服。大人系好围裙,出出进进,忙里忙外的。下午我得去木工厂食堂排队领“加餐”,然后马不停蹄往回赶。舅妈总是满心欢喜地把菜从饭盒里取出来,装在大盘小碟里,漂漂亮亮地摆满一桌子,认认真真地数几遍,心满意足而又郑重其事地向大伙儿高声宣布:
“今年年三十,我们有三十三道菜!夹沙肉、醋溜里脊、卤三拼……”
大伙儿鼓掌、欢呼,然后一一落座:大人两桌,小孩儿一桌,满满都是平日里吃不着的大鱼大肉。爸爸妈妈们推杯换盏,大声喧哗,我们小朋友喝点儿“菠萝汽酒”,小脸也个个红扑扑的……
领完压岁钱,孩子们一溜烟散到了大街小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矿山,大多是富足的。我们沾舅舅的光,一年也就一次。
八二年,我家搬到了昆阳磷矿。有了像模像样的餐桌,全家人可以团团圆圆地坐在一张桌前吃饭啦!偏偏老爸不准讲话,悄没声息地吃饭,很没趣儿,我也几乎记不住什么饭菜的香味。
九二年有了自己的家,爱心爱意地过自己的小日子,也曾有过那么一段“锅碗瓢盆交响曲”。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开始关注《居民膳食指南》,加上媒体不断宣扬的“菜篮子工程”,注重餐桌上的营养,“吃出一道彩虹”,还真是指导了我每天的菜市场选购。
开始创业了,东跑西颠,满天飞。记忆中总是别家的餐桌,总是各色餐厅里的“家常菜”、“特色菜”……海参鱼刺吃过,山茅野菜也吃过……越来越多的主题餐厅,见证了“人以群分”的“小众时代”。
走完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发现人们真的很注重养身,轻食、侘寂终究会成为新一轮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