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第一名将”李成梁,应该为清兴明亡负责吗?

中国最有名的大城市是哪座?可能让大多数人张口就来的无非是北上广深。可对于俺们东北老乡来说,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铁岭,而且不接受反驳。

2022年铁岭实现GDP总量754亿元,在辽宁14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3

要是按照“达里安造船厂”的逻辑推衍,铁岭的那个大城市名头的由来,完全拜美利坚著名脱口秀表演艺术家芝奥·伯恩·斯安所赐。在很多人眼里,铁岭就是那位大叔,那位大叔就能代表铁岭。

不过铁岭建城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也能追溯到明朝初年。在这将近700年的时间里,铁岭即便算不上人才辈出,但也不乏贤士豪杰,大叔想在其中独占魁首,想必难度还挺大的。

比如被清末民初学者王国维推崇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清初词人纳兰性德,老家就是铁岭的;比如据说替曹雪芹续写了《红楼梦》后40回的高鹗,也出生在那座200多年后的大城市;再比如清朝第一女词人顾太清,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的任庆泰,刺杀日本中将楠本实隆的抗日先烈常隆基,电影《卧虎藏龙》的小说原著作者王度庐等,都是铁岭人。

不过要比牌面,谁也比不过李成梁这位铁岭史上的第一名将。

这位明末辽东总兵的历史地位非常高。有多高?民国大佬章炳麟在其雄文《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书》中,曾疾呼国人勿忘当年保明抗清的诸位先烈,其中代表东北乃至整个北方的人物,正是李成梁:

“愿吾滇人,无忘李定国;愿吾闽人,无忘郑成功;愿吾越人,无忘张煌言;愿吾桂人,无忘瞿式耜;愿吾楚人,无忘何腾蛟;愿吾辽人,无忘李成梁。”

将李成梁尊为铁岭史上第一名人,应该是不会差的

而当前网络上的很多人则认为,正是李成梁养熟了原本发育不良的满清,所以他堪称是清兴明亡的罪魁祸首。

这人这事,到底该咋说?


01

明末号称“名将辈出”,比如孙承宗,比如孙传庭,比如卢象升,比如洪承畴,比如袁崇焕等等。但甭管这些人是否名实相副,但他们大多都有个进士的头衔,所以从本质上还是文官,而非武将。

宋明时文官抢武将的饭碗不是啥稀罕事,其中不少人还打出了不错的战绩,比如因军功封爵的“三王”(王骥、王越、王守仁)。但这样的人物毕竟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空降到军队并被委以重任的所谓“文帅”们所能发挥的作用,除了给人类战争史增添笑料外,就是让倒霉的大兵们没完没了的打败仗以及没完没了的冤死疆场。

宋明时期大多数的所谓儒将文帅,看上去就是为了给人类战争史增添笑料而生

两宋如韩琦、张浚这种堪称千古奇葩的“文帅”自无须提,明朝其实也没好到哪儿去。只不过前有于谦后有胡宗宪,二者的战功太著、名头太盛,这才替绝大多数的庸才废物掩饰了尴尬,搞得大家以为明朝的文官好像都挺爷们、都挺能打似的。

最后连朱家皇帝和文官自己都这么觉得,这下可就完犊子喽。像明末时崇祯皇帝朱由检将夹袋中的进士一个个的往辽东和关中的前线打发,倒是打发出了一大堆的被后人反复吹嘘的“儒将”,可又有哪个能把建贼和闯逆给灭了的?

到头来打来打去,被打没的反倒是大明朝。

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是万历援朝抗倭之役。一开头是纯粹的武将李如松领兵,结果一路横推将日军打得落花流水。要不是大明朝太穷加上由文官操持的后勤太不给力,导致前线的李如松始终处于兵粮两缺的窘境,小本子非得被他推进海里统统喂鱼不可。

等到李如松大胜归国,迎接他的并非加官进爵、封妻荫子,而是如雪片般飞来的弹章。文官们纷纷指控李如松功高震主,未来必成安禄山第二。所以忧国忧民的文官向万历皇帝朱翊钧提出忠告,最好剥夺李如松的兵权,如果能将这厮一刀宰了就更好了,如此朱家江山才能高枕无忧,皇帝陛下才能万岁万岁万万岁。

万历援朝之役,武将挂帅行云流水,文官领军则落花流水

朱翊钧多少还有点良心,没搭理这帮苍蝇,还想提拔李如松为辽东总兵,结果遭到文官的一致反对。最后逼得朱翊钧不得不以中旨的方式,才让李如松上了任。

何为中旨?按照明朝的规矩,授予官员四品以上的官职,必须由朝中重臣开会投票表决,称为“廷推”。理论上,廷推是文官的特权,就连皇帝都没资格参加(只有嘉靖皇帝朱厚熜等寥寥几个强势皇帝破过例),但有权在文官推举的候选人中挑个让自己满意的。如果都不满意,皇帝还可以让文官重选,但要是重选也选不出个顺眼的咋办?

那么皇帝就只剩下最后一招,即发中旨,也就是跳过文官直接任命。不过文官对这种皇帝的“侵权”行为非常排斥和抵触,根本不承认“中旨官”的合法性。谁要是敢腆着张大脸捧着中旨上任,他们就敢让其社死,这就使得奉中旨当官相当于自绝于仕途。

不过这招对靠名气和所谓的道德水准升官发财的文官有效,对凭纵横沙场砍人脑袋建功的武将却无效。于是李如松乐颠颠的捧着中旨就任辽东总兵,一众文官气得肚子比蛤蟆还鼓,却对他毫无办法。

真的毫无办法吗?数年后,当日寇卷土重来、朝鲜再度喊爸爸救命时,朝中文官有志一同的把李如松排除在外,并将杨镐、邢玠等所谓名声在外的“文帅”碰上了前台。不仅如此,他们还大挖特挖李如松的墙角,不分良莠的将辽东兵马尽数调入朝鲜。以至于在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数万鞑靼土蛮进犯辽东时,李如松只能凑出3000兵马迎敌,导致其被十倍敌军围困,最终战死沙场。

如果李如松没战死,明清的历史弄不好都得重写

而没了李如松这只头羊的明军把第二次援朝战役打成了一锅糟,杨镐、邢玠等文帅在前线更是丑态百出。有逢战机犹豫导致功亏一篑的,有战局不利带头逃走导致全军崩溃的,有隐匿败绩反表为功要求皇帝给他封妻荫子的,更有在明军已攻破岛山城之时,主帅杨镐却突然下令让主攻的浙江客军撤退、让其嫡系部队取代以抢头功的用奇葩都不足以形容的骚操作。最终的结果不但是延误了战机的明军被小本子撵出了岛山城,还被人家乘胜追击而导致全军溃败。

若非丰臣秀吉突然挂了,这二次援朝之役能打成啥样还真不好说。

而在万历援朝之役中因功反遭杀身之祸的李如松,正是李成梁的长子,也是他最出息的儿子。

李如松那令人唏嘘的一生,恰恰像是他老子的反面。也正是因为李如松之死导致辽东局势彻底失控,逼使朱翊钧不得不启用已经退休10年的李成梁重新出山,再度镇守辽东8年。

二进宫时的李成梁已经76岁高龄了,就比今天大洋彼岸那位以瞌睡、摔跤和成天说胡话而闻名的漂亮国大统领上任时小3岁而已。

所以我们还能指望这个年近耄耋的老人什么?

李成梁到了这种岁数还得坐镇边防,可见明末人才匮乏到了何种程度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已经再度被文官从辽东总兵的位置上撵下台的李成梁病逝于北京,享年90岁。而就在他死后3年,据说曾被其视如养子的努尔哈赤,就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昭告“七大恨”檄文,正式对明朝宣战。

这算不算是李成梁的错?


02

人世间的很多事情,都很难从初衷和动机去判断当事人的意图,所以只好从结果去倒推。就比如李成梁和努尔哈赤——要是后者没成为清太祖,而是把大明建州左卫都指挥使这个职务干到死,甚至为国征战、屡立功勋的话,我们又该怎样去评价这个人和将他一手捧起来的李成梁?

其实很难用努尔哈赤后来的行为去评判李成梁之前的选择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简直是多了去了。比如金日磾身为降服的匈奴休屠部王子,汉武帝刘彻却对他信任有加,甚至在临死前授命其与霍光等人共列四辅政,地位堪称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金日磾也用他终生的忠诚,回报了刘彻的信任。

这种事到了被人鄙夷为胡化的唐朝更是数不胜数,虽然至今人们只记住了个安禄山。可问题是终唐一朝大约有3000多“非我族类”之人任官,其中官居宰相的就有23个,更有无数姓阿史那或别的什么乱七八糟姓氏的胡人率领大军为大唐或四方征战或戍守边塞,但除了安禄山和史思明,还有哪个反了?反倒是同族同宗的汉人,造起大唐的反来倒是络绎不绝。

但同样是异族,近800年前就真心实意的以身为唐臣为荣。像铁勒人契苾何力就拉来一支亲族,令其世代镇守乾陵(唐高宗李治的陵寝)——500多年后蒙古入侵南宋,仍在忠心耿耿遵守祖先遗训的契氏族人,哪怕死伤无数仍与精锐的蒙古铁骑周旋了1年有余,最后逼得蒙古人发誓不取乾陵杯土,只求过境才算拉倒。

可到了大明朝,努尔哈赤哪怕东拉西扯也要凑齐所谓的“七大恨”,非得跟他曾经效忠的主子翻脸不可。

这其中固然有努尔哈赤野心难抑的原因,但作为明朝本身难道就没有责任?比如李成梁明知那块野猪皮包藏祸心,干嘛非得养虎遗患甚至纵容包庇?

在明末,哪怕野猪皮没反,什么老虎皮、豹子皮的也会反

要是我们能采访到李成梁,估计这位东北老乡会操着一嘴高粱花子味儿的乡音回怼我们一句——要不这么整,还能咋地?

可以说李成梁的一生,还真挺难的。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李成梁出生在铁岭……哦,那时候叫铁岭卫,也就是个军事要塞。因为老李家是个世袭军户,祖祖辈辈都得当兵,不想当都不行的那种,所以他要是不生在“部队大院”才是活见鬼。

但李成梁却死活当不成兵,为啥?因为按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更加活见鬼的规矩,不但普通军户得世世代代当大头兵,军官也得世袭。像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祖先戚祥因为给朱元璋当过亲兵且为国捐躯,所以给子孙后代换来了个登州卫(治所在今山东烟台)指挥佥事这么个世袭职务,这才让戚继光有了用武之地。

指挥佥事,正四品,算是卫所的三把手。巧合的是,李成梁的祖先给子孙后代赚来的世袭职位也指挥佥事,只不过地方换成了铁岭卫。

虽然职务可以世袭,但想上任却没那么容易,必须进京接受兵部的考核合格才行。虽然这种考核早已沦为走形式,但不去一趟北京还真不行。可问题是李成梁他老子李泾也不知道是咋整的,当着堂堂四品武官却让家中一贫如洗,以至于让他的儿子连进京的路费都凑不齐。

因为家贫无法袭职,李成梁的大半辈子都被荒废了

进不了京,就袭不了职,倒霉的李成梁只能天天一边往嘴里扒拉着粗冽的高粱米饭就臭大酱,一边当着无业游民。后来可能是实在闲极无聊,他居然跑去读书,还自学成才考上了秀才。

当然在形同文化荒漠般的卫所考中个秀才不是啥难事。别说文华荟萃的江南了,就算把李成梁扔进北方随便哪个州府,没准他努力一辈子也只能混成个“老童”(即考不上秀才的童生)。可在文盲率近乎百分之百的军队,手持秀才文凭的李成梁就足以堪称是文武全才的拔尖人物。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受到了身为文官的辽东巡按御史的青睐,慷慨解囊资助了一笔路费,这才解决了袭职的难题。

但这已经是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的事了。此时的李成梁刚年满40岁,在那个人均寿命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数的时代,几乎可以认为他这辈子差不多是废了。

很难讲这活见鬼的前半生对李成梁产生了什么影响。


03

就在李成梁袭职后不久,明朝与蒙古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剧变。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在内阁大佬高拱和张居正的策划下,明朝与代表蒙古最大势力的鞑靼部俺答汗以封贡和互市为条件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

俺答封贡解决了西北的边患,却让东北的明蒙关系更加恶化了

后世史学家说俺答封贡结束了明蒙间持续了近200年的战争状态——这话要是被李成梁听到了,非得气得跳起脚来骂娘不可。

自明初大将蓝玉取得捕鱼儿海大捷以后,残元就分裂成鞑靼和瓦剌两部。后经过近50年的内战,鞑靼将瓦剌驱逐,独霸漠南漠北,就此成为明朝的头号大敌。

但鞑靼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在利益一致时俺答汗还能说了算,不一致时他的话连屁都不如。就拿跟明朝达成和议这码事来说,根据地靠近辽东的鞑靼土蛮部就很不乐意。

土蛮部,也被明人称作“插汉部”,后来才译作我们更熟悉的察哈尔部。

而且土蛮部是蒙古最后一次部落划分后延续的正统部落,是成吉思汗—忽必烈—达延汗的直属部落,是黄金家族最直系的亲族。所以一直以来,俺答总惦记着吞并土蛮部,从而攫取蒙古正统的名分。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因为俺答对土蛮部逼迫过甚,导致后者不得不避祸东迁至大兴安岭地区游牧,从而与辽东都司接壤并发生冲突。

俺答封贡以后,没捞到好处且不甘坐视俺答借此壮大的土蛮部,开始疯狂的攻击辽东,试图破坏明蒙关系,让俺答美梦成空。

没从封贡中得到好处的土蛮部,变得更加仇视明朝

土蛮人的攻击有多疯狂?在隆庆朝前后短短的10年间,连续三任辽东总兵殷尚质、杨照、王治道统统战死疆场,其麾下的各级军官及士兵的损伤更是无法计数。

正所谓国难思良将——就在还没等满洲人崛起,辽东就要被打崩之际,李成梁横空出世,率领明军开始了逆袭之旅。

李成梁能在短短的3年间就从铁岭卫的三把手火箭般的蹿升为辽东总兵,大概原因有三。其一是他的运气简直爆棚,不但屡战屡胜,而且每每亲率孤军冲击敌阵,漫天横飞的刀矛箭矢却连李成梁的汗毛都伤不到一根。孙子说一个合格的将领须有五德,即智、信、仁、勇、严,这厮估计肯定凑不齐,但将之“第六德”,即运气,简直好到让土蛮人崩溃,更让大明朝廷的决策层愈发认为辽东事非李成梁不能平。

其二则是在俺答封贡以后,大明朝暂时称得上四海升平,唯独辽东硝烟弥漫。尤其是三任辽东总兵接连战死后,简直成了大明朝最高危的职位,哪怕再想立功、镀金的家伙也不敢来,最终才便宜了本土派将领中最能打的那个李成梁。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李成梁之所以能打胜仗,就在于他不排斥甚至大加重用蕃兵以及胡化汉人,即史书中所谓的“四方健儿”。

汉唐之所以能横扫四夷,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不但本土兵擅战,而且不惧于使用异族当雇佣兵和炮灰。而两宋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异族就算拿到了大宋户口也不准参军。明朝对蕃兵的态度则处于两可之间,像朱棣靖难就借用了兀良哈骑兵,京军中最精锐的三大营中有个三千营,就是以蒙古骑兵为骨干。

李成梁亲手训练并倚为干城的辽东铁骑,基本由胡人和胡化汉人组成

但明军对蕃兵的使用是限制性、警惕性的,尤其是普遍持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这种心态发展到极端,就是明末己巳之变中皇太极率军突袭北京,袁崇焕携关宁铁骑千里回援、于城下浴血奋战。结果在双方激战正酣之时,关宁军却遭到城头上京城军民的背刺,据统计被京营从城上扔砖砸死3人、选锋出城砍死6人,小股的巡夜兵丁遭到打杀或勒索更是家常便饭,这又是为啥?

因为鼎鼎大名的关宁铁骑,兵员构成非常复杂,其中绝大部分都不是汉人,而是所谓的“降夷”。对此清人计六奇曾考据得很清楚:

“降夷者,山北近辽阳人,中国之外为降夷,降夷之外即大清地也。夹处两国之间,故辽东呼之为夹道之人。近为大清朝所逼,归附中国,称降夷,俱控弦习战之士,居大寿麾下,食大粮,颇得其力。”(《明季北略·卷十八·崇祯十五年壬午》)

这些效忠于明朝且为之浴血奋战的降夷,在长相、语言、穿着以及习俗上难免与他们的死敌、也就是正在京师之外烧杀抢掠的满洲人有太多的共同之处。于是那些只敢躲在城墙后边打打嘴炮或是帮帮倒忙的京师军民们,不知道脑袋又抽了哪根筋,居然将满腔的恨意转向了这些正在保卫着他们的辽东将士们,最后气得祖大寿干脆擅自率军离京欲返回辽东——京城的那些爷们既然不信任我们,我们凭什么还为他们死战?

怯于外贼,却勇于内讧,大明朝好像就是这么亡的。

京城爷们惹不起满洲人,但欺负欺负区区“降夷”的胆子还是有的

而辽东大量使用异族为兵的传统,正是始于李成梁。当然在他大肆招募蕃兵、降夷以应对土蛮时,还没人敢朝他扔砖头,但并不意味着这么干就没有压力。


04

要是李成梁敢在内地这么大张旗鼓的招募异族为兵,估计早就引起朝堂震荡,没准忠心耿耿的文官们又要上书取这厮的狗头了。

不过辽东天高皇帝远,穷得快当裤子的大明朝廷又无力给予李成梁太多的支援,所以对他这种堪称大逆不道的行径只能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

地形封闭又远在关外的辽东,在大明朝可以算是一块“法外之地”

既然无人掣肘,李成梁自然能大展身手。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扩建宽甸六堡(今辽宁丹东)起,他便已经扭转了辽东土(蛮)强明弱的被动局面。又用了7年的时间,李成梁基本将土蛮人撵出了自己的防区,无力再行进犯。为表彰他的战功,万历皇帝朱翊钧屡封其为太子太保、宁远伯,并在今天的辽宁北镇赐建石坊以示褒奖。

搞定了土蛮,李成梁手中的长刀又指向了建州女真。

当然这时建州女真的话事人还不是野猪皮他家,而是王杲一系。不过这家人跟后来的努尔哈赤没啥区别,白天当着大明的官,晚上就化身祸祸大明的贼,屡屡攻打城塞、杀掠官民,成了在大明朝廷都能挂上号的刺头。为此,早在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的时候李成梁就受命征讨王杲,破古勒寨、斩首千余级,还抓了俩俘虏,一个叫努尔哈赤,另一个叫舒尔哈齐。

当然李成梁又没有前后眼,自然不晓得这两块野猪皮(努尔哈赤的满语原意为野猪皮,舒尔哈齐是小野猪皮)的价值,就随随便便的将二人收为奴仆。至于所谓李成梁收努尔哈赤为养子一说,纯属是后人胡说八道,老李压根就没有乱认干儿子的爱好。

等撵跑了土蛮人之后,李成梁才把他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了建州女真的身上。

话说要是在大明朝挑个首屈一指的女真问题专家来,老李甘居第二,还真没人敢自认第一。

为啥?虽然李成梁的祖上是从朝鲜半岛迁入辽东并内附的,但从族裔上论却是正经的女真人。看看老李祖先的汉名——李哲根穗、李哈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李膺尼,是不是透着浓浓的女真内味儿了?

万历皇帝给李成梁敕建的石坊

当然经过200多年的繁衍生息,老李家已经彻底汉化。轮到李成梁这辈儿,谁要是敢指着他的鼻子指其为女真人,估计老李立马会一刀劈了他。

但这一点都不妨碍有关女真人那点破事,老李门儿清。

当时在建州女真,后来弄出个大清朝的爱新觉罗氏(很可能这个姓氏还没被编出来)还是只小虾米,作为大佬王杲的亲家跟着阿台(王杲之子)混日子。而当时唯一能跟阿台掰掰手腕而且还亲明的是图伦城主尼堪外兰,所以李成梁就理所当然的操持起大明朝算计异族的传统艺能——铲强扶弱,放在辽东就是联尼打阿,以消除建州女真对于大明朝的威胁。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李成梁出兵讨伐阿台,并利用尼堪外兰诱使阿台开城,随即再破古勒寨、斩阿台,又顺手屠了个城。

屠城嘛,自然鸡犬不留,结果两个本来已经降明但不幸滞留城内的的倒霉蛋——觉昌安和塔克世也被乱兵给砍死了。

这俩人,一个是努尔哈赤的爷爷,一个是他爹。

后来满洲人发达了,把努尔哈赤对此的反应描写得老牛逼了:

“上闻之大恸,勃然震怒,往诘明边吏曰:‘我祖父何故被害,汝等乃我不共戴天之雠也,汝何辞?’明遣使谢曰‘非有意也,误耳。’乃归二祖丧。”(《清太祖实录·卷一·癸未年二月》)

老子爷被人砍了,结果人家说了句误会,连一枚铜板的赔偿都没有,更甭提追究责任人,然后辣么牛逼的受害人就老老实实的回家办葬礼去了——如果把野猪皮的那段明显是史官编造出来的愤怒发言去掉,应该就基本符合史实了。

满洲人修史的态度还算比较严谨,但入关前的那部分实在是胡扯得太离谱

为啥这么说?别说努尔哈赤真敢跟李成梁嘚啵嘚了,哪怕他只是稍稍发几句牢骚且言语间没有丝毫不敬,信不信老李就能一刀剁了他?

因为趁攻陷古勒寨之际杀掉觉昌安和塔克世,本就应在李成梁计划之内。因为尼堪外兰虽然亲明,但在王杲、阿台这两大死敌相继挂掉以后,天知道这厮的脑子会不会产生些什么不该有的想法(事实上尼堪外兰的确以建州之主自居,要求努尔哈赤“往附”)。所以不如趁机再给尼堪外兰找点小麻烦,让女真人继续狗咬狗有何不可?

当然觉昌安和塔克世是被明军弄死的,可努尔哈赤还有胆子找老李的晦气不成?到头来还得柿子挑软的捏,去跟尼堪外兰死磕。

果然在此后的几年里,努尔哈赤与尼堪外兰打成一团,李成梁坐山观虎斗,吃瓜群众当得不亦乐乎。

可尼堪外兰在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就死了,此后努尔哈赤继续攻城略地,仅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就征服了苏完、浑河、哲陈、完颜、董鄂5部,统一了建州女真。

说好的铲强扶弱呢?李成梁就这么坐视了努尔哈赤的逐渐壮大,成了后来被人诟病养虎遗患的主要理由。

至于坐视的理由,李成梁也是有苦衷的。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以前的李成梁,在辽东积极进取,四处征伐,甭管是土蛮、建州还是朝鲜,谁敢嘚瑟就削谁,根本不惯毛病。而且他还胆大妄为到垄断辽东商民之利,动辄杀良冒功甚至掩败绩为战功。为啥?朝中有人好做官呗——当时跋扈到了自称“我非相,乃摄也”(《万历野获编·卷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就是李成梁最大的靠山。

张居正之死以及朱翊钧掀起的反攻倒算,彻底改变了辽东局势的走向

张居正喜爱李成梁到了什么程度?这位从来不觉得自己受贿有啥问题、连另一位名将戚继光的孝敬都大收特收的大明朝实际上的“太上皇”,却出于尊敬坚决不收李成梁的礼:

“己而成梁使使馈以金,居正曰:‘而主以百战得功勋,我受其金,是得罪高皇帝也。’却不受。”(《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一》)

李成梁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为了他的张相公自然要毫不惜力的卖命。

可在万历十年之后,随着张居正病死,万历皇帝朱翊钧疯狂报复,凡是跟老张沾边儿的人统统倒霉,比如戚继光就因此遭弹劾罢职、黯然归乡,不久就去世了。

辽东不同于蓟镇,形势异常复杂,所以朝中一时间无法像对付戚继光那样将李成梁一脚踢开。不过虽然暂时保住了职位,但朝中的文官却从来没放过这个眼中钉,三天一小弹,五日一大劾。在他们眼中,李成梁就算喘口气都是杀无赦的死罪,更何况他本来就有一身的毛病?只要皇帝下定决心,李成梁被掀翻简直就是分分钟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李成梁还敢干点啥?所以他一边拼命的巴结朝中新贵如申时行、许国、王锡爵,希望重新找个靠山,同时不管辽东局势如何变化,只管缩起头来当乌龟。在张居正死后的9年间,他这个辽东总兵当得默默无闻,好像大明朝压根就没这个人,这下总不会再犯错了吧?

毕竟李成梁很清楚,要是他被弄走了,辽东就真的要乱套了。


05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因申时行、许国、王锡爵因各种原因相继离开内阁,在朝中彻底没人替李成梁说话了。于是乎满朝文官又把他当棉花弹,最终朱翊钧也扛不住压力,遂将其解职。

在明末,哪个武将在朝中要是没个文官当靠山,日子根本就没法过

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又因前辽东总兵李如松、也就是李成梁最有出息的那个长子战死沙场,继任的马林再遭弹劾夺职,辽东面临无人可守的窘境。于是朱翊钧又想起了那个已经76岁高龄、当年在辽东威风八面,甚至被人难说褒贬的称作“辽东王”的老家伙。

然后就是李成梁再度就任辽东总兵。直到8年后的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巡按辽东的熊廷弼就李成梁放弃宽甸及内迁当地百姓之事,直接上书朱翊钧要求将这个已经83岁高龄仍在卫国戍边的老将一刀宰了:

“谓之献地,不止弃地,谓之通虏,不止啖虏。楫与成梁之罪,可胜诛耶。”(《明神宗实录·卷四百五十五·万历三十七年辛巳》)

18年后,同样忠心耿耿为国守边(当然还打了败仗)却因卷入党争而遭冤杀,最终还被传首九边的熊廷弼,不知在临死前是否还记得当年的这码事,更不知他会有何感想,会不会感到后悔。

当然朱翊钧的脑子比朱由校清醒得多。而且李成梁又是武将世家,虽然死了一个最有出息的李如松,但其他诸子如李如柏、李如桢、李如樟、李如梅等都在军中任要职且手握重兵,哪是像熊廷弼那样一个光杆书生说杀就杀的?

所以朱翊钧只是让李成梁回京养老就算完事了。

不过这不是说李成梁无罪,相反要是真按《大明律》一条一条的捋,把他的脑袋砍八回都不冤。

李成梁是员猛将,是辽东柱石,但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个完人

李成梁贪婪成性,生活奢靡,贪图享受,镇守辽东期间大肆贪污、受贿,为敛财不惜屠戮富商良民。同时像谎报战功甚至杀良冒功之事更是没少干:

“而其战功率在塞外,易为缘饰。若敌入内地,则以坚壁清野为词,拥兵观望;甚或掩败为功,杀良民冒级。”(《明史·卷二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看上去真是十恶不赦。可问题在于大明朝廷把他弄到辽东去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把李成梁塑造成海瑞那样的清官廉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大明朝对于辽东总兵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守住那片土地,要是能威震四夷、使其臣服安分简直就是优秀了,不能要求得再多。

那么李成梁这个辽东总兵干得到底是优秀还是合格,或者是不及格?

老李一辈子都守在辽东,其中以总兵的身份干了27年,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从万历元年到十一年。这一时期的李成梁正值壮年且立功心切,朝中又有张居正为奥援,所以春风得意马蹄疾,横扫边荒全无敌,以至于当时人称“南有戚继光,北有李成梁”。但事实上在那个对朝廷来说北重于南、畏胡虏远胜于倭寇的时代,李的名望是远胜于戚的。尤其是在大明朝承平日久,武将普遍贪懦、边备废驰的情况下,李成梁连番暴打蒙古、女真等强敌,力压东北各方强豪、藩属,拓土近千里,使得辽东成为大明北疆最坚固的一道屏障。

如果这还不算优秀,那就不止是苛刻,而是无耻的杠精了。

要是没有李成梁,可能不等满洲人造反,辽东就糜烂得不成样子了

第二阶段就是从万历十一年到他第一次被解职,共计8年。

此时的李成梁已经官居极品且因军功封爵,看似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实际上因为张居正的倒台以及年齿渐增,他实际上已在走下坡路了。

但哪怕李成梁苟成老龟,但我们能看到的是在此期间的努尔哈赤也只敢在建州女真的范围内闹腾。可等到老李被弹劾夺职之后呢?他前脚刚走,努尔哈赤就立即出兵夺取了鸭绿江路,次年又开始攻略长白山部并大败海西女真九部。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为孤立哈达部和辉发部而与叶赫部联姻会盟,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灭掉哈达部,并开始全力进攻东海部——也就是说在李成梁离开辽东以后,努尔哈赤才敢开始他的一统女真之旅。

而在此期间的辽东总兵10年换了8任,换来的却是边防日趋废弛,对努尔哈赤的扩张和挑衅毫无办法。

第三阶段就是在李成梁二度出任辽东总兵之后,努尔哈赤的攻伐杀掠就戛然而止了,反倒是在前者的劝说下赴北京朝贡以表示恭顺。直到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也就是李成梁彻底告别辽东的前一年,努尔哈赤才敢试探性的攻击了海西女真乌拉部,取得了乌碣岩大捷。而这,是李成梁第二次担任辽东总兵的8年间,建州女真唯一一次的大规模对外扩张。

有人可能会质疑,如果李成梁那么厉害,为啥不敢干掉努尔哈赤?

这个要求,不止是太过于苛刻,而且非常不现实。

李成梁就是努尔哈赤的天敌,有李坐镇,满洲人的崛起至少耽误了10年

在万历十年之前,李成梁根本不会把努尔哈赤放在眼里。而在此之后,面对朝廷方面施加到巨大压力,李成梁一方面不敢妄动,另一方面也不乏纵容努尔哈赤以养寇自重之意。但无论如何,作为实际上的“辽东王”,李对努的扩张还是心怀警惕的,努对李也非常畏惧,对外征伐非常克制,并屡屡对明表示臣服。

而在李成梁二任辽东总兵时,已是76岁高龄,再无能力和精力行征伐之事。更重要的是,经过两次援朝之役后,原本坐拥精兵10万的辽东明军损失惨重,仅剩下4万人左右,而且精锐近乎尽失。相反倒是建州女真经过过去10年左右的扩张,兵力已经增长到10万以上,在实力上已经压倒了明军。

李成梁对这一现实非常清楚,如果明军贸然开战,战败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取胜。而一旦他打输了,就更没人能治得了努尔哈赤了。

向朝廷求援?别扯了,经过三大征之后的大明朝廷,太仓里都快饿死老鼠了,朱翊钧穷得连从各地调动“客军”轮驻辽东的惯例都给废掉了,李成梁还能指望谁?

所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多年积累下的威望震慑努尔哈赤不敢妄动。同时与其密切往来,只要做得不是太过分,就对建州女真的小规模扩张睁只眼闭只眼;只要努尔哈赤表忠心,就“保奏给官”,甚至不惜“弃地以饵之”(比如熊廷弼弹劾的弃守宽甸六堡)。

简单说,李成梁明知努尔哈赤必成大患,但已成病虎只剩余威的他却毫无办法,也找不到任何人帮忙,所以只能拖一天算一天,尽量不让这颗大雷在自己的任期内爆炸。

这也是此时这位为国戍边40多年的老将,唯一能为大明朝做的事情了。

让已处耄耋之年的老翁硬抗正值壮年的枭雄,试问谁能做得到?

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诏告“七大恨”后对明宣战,此时李成梁已经病逝3年有余。

他是该感到欣慰还是不甘?

今人中颇有对李成梁有所指摘的,称其为明亡清兴的幕后推手,甚至有人称其为汉奸。不过显然满洲人并不这么看,对其拖延了自家老祖宗“龙兴”达十余年这一事实很不高兴,所以在史书中颇有贬低之辞。

但这位铁岭第一名将对大明朝所做的贡献,即便满洲人再不满意也不得不承认:

“成梁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帝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其始锐意封拜,师出必捷,威振绝域。”(《明史·卷二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0,978评论 6 49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9,954评论 2 38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6,623评论 0 34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324评论 1 28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390评论 5 38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741评论 1 28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892评论 3 40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655评论 0 26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104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451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569评论 1 34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254评论 4 32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834评论 3 31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2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50评论 1 26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260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446评论 2 34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