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云南省东南部,蒙自市静静地坐落于此。这里有一处马鹿洞,它位于东南亚热带的北部边缘地带。在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气候的交替影响下,马鹿洞成为了一处蕴藏着更新世,也就是距今约 260 万年至 1 万年前末期化石以及人类活动遗迹的洞穴遗址。
马鹿洞的洞口朝向西南方向,洞口宽 8.2 米,高 9.5 米,深度超过 3 米。整个遗址分布面积达 200 余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更是厚达 5 米。在浩瀚无垠的时空维度中,这座看似普通的洞穴,实则是古老生命兴衰变迁的无声见证者。文化层的每一米厚度,每一块化石碎片,都是人类史前时代那本遗失已久的古籍中的一页,是一个等待被讲述的故事,是我们人类物种进化宏大叙事中的一个篇章。
专家们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与科学的严谨态度,深入研究了被称为 “蒙自人” 的头盖骨碎片。他们运用现代遗传学中强大的古代 DNA 分析技术,根据中科院2022年7月发表于科学杂志的一篇名为“A Late Pleistocene human genome from Southwest China”研究发现,“蒙自人” 头盖骨所代表的个体是一位亚洲早期现代人女性,而非古老型人类。“蒙自人” 的母性遗传世系,属于东亚现代人群中一种未知的线粒体 M9 支系。在当今世界,现生人群的 M9 支系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地区的藏缅人群以及东南亚群岛的南岛语族之中。值得一提的是,8000 年前生活在福建的 “亮岛人” 也属于这个分支。
此前对现代人群的研究表明,M9 支系很可能在 2.6 万年前产生于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接壤的地区。在末次盛冰期之后,它如同被时间之风携带的种子,迅速扩散到了喜马拉雅地区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并在不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因此,“蒙自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走出非洲”、大约在 6 万年前至 5 万年前定居在亚洲南部的早期现代人。
有意思的是
遗传学分析表明,从中国南方的云南马鹿洞,一直延伸到北方的黑龙江流域,在大约 1.6 万年前至 1.4 万年前的华夏大地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中国人群共享的遗传背景格局。这一遗传图谱绝非局限于本土的孤立现象,它实际上是更新世晚期美洲最早定居者的东亚源头,也是美洲土著人群最主要的遗传构成部分。这一遗传背景与美洲土著人群之间的亲缘关系,明显高于美洲土著人群与其他人群的关系,比如黑龙江流域 1.9 万年以上的个体、2 万年以上的古西伯利亚人、2600 年前日本列岛的绳文文化人以及 8000 年前东南亚的和平文化人等等。这一发现宛如遗传研究海洋中的一座灯塔,照亮了人类迁徙的路径。它有力地支持了早期东亚人群沿海岸线从南向北迁徙,其中一部分人群跨过白令海峡抵达美洲的观点。
在人类历史的广袤舞台上,一段关于迁徙与定居的故事,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徐徐展开。大量的考古学和遗传学证据,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事实:美洲最早的原住民 —— 印第安人,是在史前时期,从欧亚大陆东部跨越白令海峡,迁徙并定居到美洲大陆的,而这一重大事件,一般来说不超过 2 万年前。
有个旁证
专家们之前的遗传学研究,揭开了一段非凡的旅程。携带现代人类父系C - M130 支系的人群,大约在 4 万年前,从亚洲南部沿着海岸线向北迁徙、扩散,进入了东北亚地区。其中一部分人,在大约 1.5 万年前跨过白令海峡,抵达了美洲。这是一场探索之旅,一次勇敢地踏入未知世界的冒险,他们的每一步,都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了遗传的足迹。
如今,专家们对 “蒙自人” 的研究,为这一宏大拼图增添了关键的一块。从早期人类的古 DNA 基因组信息来看,它为这一早已确立的人类迁徙历史提供了有力支持。每一个基因,每一段 DNA 序列,都是一位沉默的讲述者,轻声诉说着我们祖先艰苦卓绝却又无比英勇的跨洲之旅,见证了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新领域永不停歇的探索。在人类进化的宇宙之舞中,这些迁徙就像是我们物种旅程的编排,塑造了全球人类的多样性和分布格局。
各位朋友
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