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烂尾娃”一词频繁热度很高,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当代教育中隐秘的焦虑与矛盾,家庭倾尽资源“鸡娃”,却在半途因经济压力、孩子逆反或现实落差而被迫中止,最终陷入“投入无果”的困境。
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教育内卷的极致化,更暴露了社会对成功定义的单一性与教育本质的偏离。作为家长,该如何从“烂尾”的困局中破茧而出?
1、认清楚“烂尾娃”的真相
“烂尾娃”的比喻源于房地产中的“烂尾楼”,但其内核直指教育功利化的矛盾:家庭将孩子视为“项目”,用金钱和时间堆砌“升学流水线”,却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成长。
许多家长将教育等同于“名校录取+高薪职业”,甚至以“投入产出比”衡量孩子的价值。有的家庭花费80万送孩子留学,最终却因就业市场饱和而薪资低迷,被视为“投资失败”。这种功利化思维将教育简化为一场交易,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天赋和心理健康。
大多数“鸡娃”模式往往沿袭父母自身的经验,例如“考一代”家长通过应试教育实现阶层跃升,便要求孩子复刻同样的路径。然而,当社会竞争加剧、学历贬值时(如2025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86万人,而经济增速放缓至5.2%),这种路径的边际效益急剧下降。
而国际学校学费高昂(年20-30万元),但外教流动性大、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频发,甚至出现学校倒闭的极端案例。家长在经济压力或现实落差下被迫中止投入,孩子则因长期高压失去学习动力,形成“双输”局面。
2、让孩子从“标准化产品”到“个性化成长”
“烂尾娃”现象的根源在于社会对“成功”的狭隘定义。真正的教育应回归对人的尊重,而非对标签的追逐。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2》中提到,新加坡教育部正尝试拓宽“成功”的定义,强调身心健康与热爱领域的发展。例如,中医药学生毕业后选择跟随师傅实践,短短数月收获远超五年理论学习的价值。这启示家长:与其强迫孩子挤入“名校赛道”,不如支持其探索适合的方向。
未来的职场需要跨界能力与持续学习意识。例如,台湾省在90年代教培泡沫破裂后,家长逐渐意识到“学历≠竞争力”,转而重视孩子的实践与适应力。家长可引导孩子从小接触多元领域(如编程、艺术、公益),培养应对变化的韧性。
心理咨询师陈瑜指出,过度控制的家长易导致孩子价值体系崩塌。与其在培训班外刷手机,不如与孩子共同学习、分享成长困惑。例如,父母可通过阅读、职业体验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对世界的真实认知,而非灌输“标准答案”。
想要避免更多的“烂尾娃”,除了家长的改变,还需要社会的支持
1、教育评价多元化
高校可推行“综合素养档案”,将社会实践、创新项目纳入录取标准;企业需减少“名校滤镜”,重视实际能力而非学历标签。例如,德国“双元制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技术人才,为“非学术型”孩子提供出路。
2、公共资源的均衡分配
当前“学区房热”的降温(如部分城市价格下跌30%)反映了家长对单一教育路径的反思。政府需加强普惠性教育投入,例如推广社区托管、开放大学实践基地,减少家庭对高价培训班的依赖。
3、心理支持的制度化
学校与社区应设立心理咨询站,帮助孩子应对学业压力。例如,针对厌学青少年,可通过艺术治疗、户外探索等方式重建自信,而非简单归因于“不够努力”。
总结
诗人纪伯伦在《论孩子》中写道:“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烂尾娃”的调侃背后,实则是社会对教育本质的集体反思。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放下对“完美人生”的执念,接纳成长的多样性——无论是成为顶尖学者、技术工匠,还是普通劳动者,只要心怀热爱、持续成长,便无需被“烂尾”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