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时旸 橙全心理
01
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婚姻,这是需要首先明确的事。
婚姻是一件小事,这是第二件需要明确的事。
结婚,就是两个成年人决定在一起生活,并分享生活,别无其他。
那如何进入婚姻,你需要自问的事情有哪些呢?
第一,你是否可以允许自己的个性被有限度的减损?
婚姻从来不是加法,它是一种融合,任何一种成功相处的人际关系都是妥协的结果,婚姻也绝不例外。
第二,你想从婚姻中得到什么?
有人想依仗一段婚姻关系的加持得到更体面的物质生活,有人想得到安全感和不孤单。
无论钱财还是温暖,婚姻都无法为你永久达成。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对婚姻的误会。
解决你财务自由的只有你自己或者和你具备血缘关系的爹妈,婚姻是很亲密,但它溃散起来,会比你想象的彻底得多。
这很残忍,但是真相。
而要得到不孤单,连你的爹妈都给不了,只能依靠你自己,那是一种心理调适的有效机制,需要学习面对和接纳现实,既然如此,婚姻怎么可能给你这套内在的系统呢?
第三,你能给予什么?
结婚其实是一个开始,要处理一段崭新的人际关系。
千万别以为结婚是一个结局,结完婚就万事大吉了。
你需要学会:接纳所有光环破碎的可能,懂得处理琐碎的事,必须耐烦,要明白并不因为关系的亲近。
在情绪上,你高兴的时候,对方可能正好悲伤,你不想说话的时候,对方或许正好兴奋不已,学会接纳和处理好情绪的错位。
《你终将会和一个错的人结婚:如果你只是受够了爱情的不确定性》就曾告诫我们:任何一个潜在的婚姻对象,都是有瑕疵的;在结婚这个事情上,悲观一点是明智的。
如果你能接受这些,婚姻这种关系还是挺适合你的,如果完全无法接受,任凭他人怎样置喙,你都要学会对自己负责。
02
那么,什么时候才适合结婚?
当你觉得那是一件小事的时候。
中国的文化和传统语境中的“人生大事”,让人们对于婚姻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憧憬或者恐惧。
大多数人的适婚年龄差不多正好在自己的转型期,独立和半独立之间,尚未完全褪去青涩,也未彻底变得世故,对于世界看清些轮廓,但对于它真正的样子又懵懵懂懂。
这个时候,却需要进行一次被称为“人生大事”的选择,而且自己还是无可取代的主角。
这种氛围又有多少人愿意被置于其中?
婚姻只是一种生活状态的调整,而不是与过去彻底断了联系,又重新植入了崭新的系统。
它没有这种颠覆性的东西。你会发现,结婚之后,自己的想法不会产生任何质变,也更不会多长出一个脑袋。
所以,你得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让自己明白,婚姻真的是一件人生小事,当你不再以一种走向神圣、庄严和自我悲壮化的心态去面对它的时候,才是真正适合走入它的时刻。
就如《这个世界会好吗?不会,除非你放弃这个念头》中美国心理治疗学家威廉·格拉瑟的对人类痛苦的解析:人们之所以感到痛苦,错不在某人某事,而是我们选错了对待某人某事的方式。
当你真的觉得那是一件人生小事的时候,才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你变成了一个成年人。
03
结婚,一定是两个成年人的事。
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年龄的成年,而是心理层面的成年。和法律规定不同,心理成熟每个人因人而异,有人三十岁仍然是个孩子,这一点都不夸张。
成年人的内涵包括:经济独立,精神自立,知道为人处世时的平和,也懂得维护内心的个性,精神内里的边界稳固,有稳定的价值观,懂得享受自由同时明白自律,知道对他人的宽容,对于自己厌恶的人和事,会用合适和体面的方式拒绝。 对于热爱的东西,知道自己努力获取而不是要求别人为自己买单。这样的人就不会太差。但仔细看看周围,真的能符合这些的又有多少?
一旦达到大众认可的适婚年龄,他们又马上被催熟,仿若一夜之间,他们就必须成为精神上成熟,又具备责任感的男女。
这怎么可能呢?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婚姻关系中的很多灾难性的结局,都是这种病灶的后遗症。他们还不够成熟,就被推进了一段需要成熟的心智的人际关系中。
更深层的精神层面的训练姑且不提,说说最实际的生活,除了北上广这几个特殊的移民城市,其他大多数城市中,绝大多数年轻人都缺乏一段独自生活的经历。
他们从原生家庭直接过渡到二人家庭,但独自生活、试错、寻觅、自我矫正、与真实世界独自交手的过程无比重要,可这段生活却被人为得彻底删除了。
有时是因为经济原因,有时是因为中国特有的将成年人孩童化的压抑原则。
原生家庭亲手造就了某些悲剧的根源。让年轻人没经历过真正拔节生长的过程,就被丢进了婚姻。
某种程度上说,很多中国式婚姻的悲剧,都是两个孩子过家家,不是两个成年人过日子。
04
婚姻的本质需要一再强调和理解:两个成年人决定共同生活并分享生活。
这意味着,懂得尊重对方,不要试图把对方改变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他是怎样的,结婚后就是怎样的,不要幻想着结婚后他就会改成你想象中的样子,那是不存在的虚渺幻想,生活要建立在现实之上,不是建立在虚构之上的。
以及,还要明白,宽容和信任都不再是概念,而是渗透在一件件琐事中的东西。
作为一种有捆绑义务的人际关系,都会有一条必然的、指向平淡的下落曲线。
这是结婚之初就要清醒地做好心理准备的另一件事。永远对一个人保有浓烈的激情是不符合生物进化规律的。
大多数时候,相处,是平缓。对于婚姻关系的戏剧化想象,只会让你断裂在热恋和憎恶之间。那不是生活的真相。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婚姻更不是。
丛非从在《你有一场不必经营好的婚姻 | 认怂有多难,就有多美好》说过:那些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的人,能从权利、名誉、财富、地位、娱乐中获得大量的情感满足的人,不太会在感情中过度索取。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婚姻只是一个人自我被压抑的避难所。在社会上独立不起来,就想从婚姻中索取情感的满足。
所以,婚姻无法把你从孤单中拯救出来,也无法把不够好的你变得更好。
你要做的是先把自己变成成年人,让自己足够强大,然后和一个同样是成年人、同样内心强大的人一起生活,才会真的快乐。
如果一直是一方拯救一方,一方依赖一方,那叫慈善,不叫婚姻。
要记住,婚姻不是必需品,不是生活完满的象征,不是爱情的坟墓,不是温柔的港湾,它就是一种人际关系,一件人生小事。
作者 | 杨时旸,豆瓣ID:frozenmoon,专栏作家,影评人,《中国新闻周刊》主笔。感谢原作者创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如何感受幸福创造幸福?我们的幸福来源于大脑提供的物质基础及意义感,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长久的幸福来源于对福流的体验、对社会关系的经营和对幸福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