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但在我们周围,经常有看到或听到某某老人被他儿子赶了出来,每当听到这样的事情,总免不了心生同情,想着人老了好可怜啊!
我这爱思考,琢磨的脑袋又开始深挖,经常会想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跟大家分享两个身边的故事。
1
我的一个邻居老太太七十多,生病躺床上,生活不能自理,送到医院,几天就回来了,原因是没有钱治疗。老太太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其实不是没钱,而是后人不愿意出钱。按照风俗养儿送终,五个儿子一家一星期,轮流照顾。
因为是邻居,关系比较好,我妈经常去看望老太太。老太太住的是小儿子的偏房(农村厨房的隔间),小儿子那时候建新房的时候,老太太就把她自己住的旧房子地基让给小儿子,条件就是老太太以后要住在这新房子里。
我妈去一次,心里面难受一次。听我妈说, 她每去一次,老太太就会跟她诉苦,说儿子们对他不好。老太太房间里没有灯,因为小儿媳觉得太费电了,就把老太太屋里的电线拔了。说是有人轮流照顾,但只有到吃饭的时候她儿子才会端着饭过来,愿不愿意吃也就一碗饭。放在桌子上就走,你爱吃不吃。老太太因为肠胃不是很好,要吃软一点的饭,他们也不管了,能端过来,就算不错的了。
老太太房间里经常发出一股恶臭。不能自理,屎尿都拉到裤子里,只有等到吃饭的点有人过来,才将臭裤子换下来,往旁边一扔,就不管啦。等到下一个接手照顾的时候,老太太没裤子穿了,矛盾就来了,为此经常吵架,你不洗我也不洗,堆得到处都是臭裤子。就这样过了两个月,老太太含泪离世。
此刻我在想为什么他的儿子怎么会对她这样呢?
老太太年轻的时候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是左邻右舍非常佩服的那个年代的女强人。因为早年丧夫,为了自己的几个孩子一直未嫁。又当爹又当妈,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把几个子女拉扯大。
五个儿子,当兵的当兵,上学的上学。老太太特别传统(那个时候重男轻女比较严重),只要是儿子就不用干活儿,所有的家务、农活都是她跟两个女儿干完。五个儿子,啥心都不用操,里里外外都是老太太一手安排,包括儿子们选媳妇,建房子,结婚,个个都养得白白净净。要知道80年代的农村建瓦房算很不错的了,何况是一个单亲母亲。等到孙子孙女儿带大后,老太太身体不行啦,一身的病,胃病呀,关节炎(两腿严重变形,经常叫腿疼),腰椎间盘突出等。可这个时候儿子们都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谁也不愿理她,更别说给赡养费了。
2
另外一家也是邻居,只要知道的邻居都说他们是我们村里有福的一对老人。
每个月,俩老的子女们都给够足够的零花钱,过着安逸的老年生活。子女,孙子,孙女儿,隔三差五就回来看望倆老人。听说俩老要是身体有不适,都着急的不行,必须陪同倆老到医院体检,检查完没事了才放心。
好与不好的事情我都喜欢拿出来思考一遍,继续深挖。
其实在所有邻居的眼里,这俩老年轻的时候特别自私他俩都不怎么管孩子。
家里面六个小孩,三个女儿,三个儿子,加上两大人一家八口。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哪有时间去管孩子们其他的事情。所以,吃饱为主,孩子们上学也是能读就上,不能读就回来务农。那时候吃饭的人多,干活的人少,所以不管多大,上学前和放学后都必须帮忙干活儿。
等到孩子们念完学,俩老就跟他们讲:现在你们都长大了,学也念完了,我也就没事儿了,剩下的路该你们自己走啦。
孩子们都长大了,俩老都自己管自己,农村嘛,自给自足。隔三差五赶赶集,买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过着安逸的老年生活。他们从来不想着要给孩子们留下啥,所以在周围人的眼里,俩老很自私。孩子们盖房子,买房子,娶媳妇生子他俩从来不操心。也很奇怪他们家的孩子个个过得都很好,而且对俩老还特别好。
我现在也是为人母,在教育方面比较迷茫,所以就喜欢从身边人的故事去挖掘教育子女的方法。
同样是教育孩子,为什么长大后孩子对父母的态度截然不同?
从第一个故事,我们来看,
1、父母给予的太多,以至于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习惯了接受别人给予的爱,没有养成习惯去给予别人爱。
第二个故事俩老用的教育方法之一: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不要一味的给予孩子,以至于长大后只知道索取。明白了这一点,在平时我就会要求我们家孩子适当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
2、什么都包办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除了什么都不会而且还没责任心。因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不需要负责任,也就没有负责人这种习惯。所以长大后,在父母年老需要他担起责任的时候,非常的不适应。
第二个故事,俩老用的方法二:
要适当的放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什么都包办的父母,孩子会越来越自私,心胸狭隘,心里只有自己,不知道感恩。在父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只会想到自己,不愿意付出。
第二个故事,俩老用的方法:
一半的爱给自己,一半的爱给孩子。这样既教会了孩子学会爱自己,也教会孩子学会怎么爱别人。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孝顺,有的孩子不孝顺?就跟你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关,并不是一味地给予,就是爱就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