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犯错误该不该被惩罚”的话题已是老生常谈,这在教育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如何进行正确的教育,是我们需要大胆面对的一个问题。
目前在家长群体中大致存在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孩子犯错误不需要任何惩罚和教育,由孩子自己反省和自我纠错。
第二种观点是:孩子既然犯了错误就必须惩罚,而且强调要严厉惩罚,期望通过刻骨铭心的惩罚让孩子记住教训。持这种观点的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做法。
第三种观点是:孩子犯错误不要紧,但要给予适度的惩罚教育。使孩子通过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下,达成改正自己错误的目的。
《三字经》有提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就是说,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对孩子负有严格教育的责任。我个人比较认同第三种观点:对犯错误的孩子不能放任不管,而要在尊重与爱的前提下给予适度的惩罚教育。
在阐述上述观点之前,这里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惩罚教育和体罚或变相体罚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惩罚教育是一种常规的正常教育手段,是对孩子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孩子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在教育结果上能使孩子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惩罚教育的出发点是对孩子的关爱,其前提是尊重和平等对待孩子,并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任何实质性的负面影响,相反,适当的惩罚教育还会有利于促使孩子改正自己错误。
而与之对应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则跟教育毫不相干,简单粗暴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只会给孩子带来痛苦和恐惧,其结果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对孩子的教育目的,相反还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伤害和痛苦。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在教育孩子中都不能触碰这条底线。
儿童教育家吉诺特曾说过:
……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所以,比惩罚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育专家孙云晓说: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所以,教育需要适度的惩罚,而教育惩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及纠正孩子犯错误,让犯错误的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起应有的责任。
人之初,杏本善。大家在网上口诛笔伐、深恶痛绝的熊孩子绝对不是上帝派来的恶魔,而是在其父母未尽到自己的教育责任的情况下滋生出来的。
大多数的熊孩子在第一次犯错误之时,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教育,导致原本正常的孩子最后变为了熊孩子。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惩罚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种有力的教育方式。
我们要相信,那些触及孩子灵魂的惩罚教育,不仅不会打击到孩子,相反还是孩子的一次不可或缺的重要成长机会。
有教育专家说: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而秘诀是真爱,让爱产生教育的智慧。
所以,要把“惩罚教育”的尺度拿捏好并非易事,需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惩罚教育最容易“走样”的环节是在孩子及家长情绪都失控的情况下。
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家长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一定不要对孩子进行惩罚教育。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一不小心,就容易伤害了孩子。面对犯错误的孩子,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冷处理,待情绪恢复正常时再对孩子进行教育。
相信看过《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的朋友一定会被马修老师温暖有力的教育力量所折服、所感动:
面对犯错误的孩子,马修老师的做法和校长的做法截然不同。他没有按照通常的惯例对犯错误的孩子进行类似关禁闭罚干重体力活等体罚。而是运用了以生为本、以教育为本的惩罚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他惩罚弄伤马桑大叔的盖贺克的过程就非常的经典,最终结果是盖贺克和马桑大叔成为忘年交了,盖贺克努力改变自己以前的错误行为。
像这样的成功教育惩罚案例在影片中还有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具体赘述了。
试想想看,如果马修老师也和身边的校长一样,对犯错误的孩子只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这些孩子是不可能教育好的,即使压得了一时,过了这阵子,后面还会重新犯同样的错误。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提到:
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 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
因为心中对孩子有爱,作为家长,我更觉得身上教育责任的重大。
无论如何,没有经历过惩罚教育的人,其生命成长终归是有缺憾的;而经历过适当惩罚教育的人,其人格才能健康和谐地发展。
有过这样教育经历的孩子,才能经受得住风吹雨打,才能真正得到健康成长!
对“孩子犯错误该不该惩罚?”这个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欢迎你在留言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