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可分两部分,前八句追忆与庞参军真挚深厚的友情,后八句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怀。全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庞氏的深挚友情,而且也申明了自己隐而不仕的决心。诗歌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原诗】(序)三复来贶(kuàng),欲罢不能。自尔邻曲,冬春再交,款(kuǎn)然良对,忽成旧游。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hào)乖,便当语离,杨公所叹,岂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辄(zhé)依《周礼》往复之义,且为别后相思之资。
(诗)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yuè)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析评二】诗作于陶渊明六十岁。这是一首赠答诗,庞有赠诗,诗人写了本诗相答。抒写友情,抒发诗人自己的离别情绪,表示对友人庞参军的思念。新春伊始,邻人庞君将赴江陵任镇西将军、荆州刺史刘义隆的参军。从诗的内容反映出来,陶渊明与庞参军相识并不太久,但相同的志趣使他们结为知交;尽管他们在出仕与归隐之间有所分歧,但也并不影响他们之间淳真的友谊。庞对陶的高洁志趣是十分仰慕的,而陶对庞也是以长者之风,视为同调,情欢意洽。
诗中反映了两人的交往、诗人淡泊的襟怀、对庞君的款款惜别之情。全诗十六句,可以分两个层次。前八句追忆与庞参军真挚深厚的友情,下八句抒发依依惜别的情怀。
起首没有叙事,全系诗人的议论,从虚处起笔。可是,从艺术效果看,虚笔不虚,虚中有情,“倾盖相交”可以看出诗人对庞参军的赞赏。这是一位性格坦率的朋友,与诗人的性格合得来,在短时期的交往中彼此就能知心。诗人由衷地唱道:“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何必”二字有意思,有感情,它否定了“只有旧交才能知心”的世俗观念,抒发了一种真诚的友情,就象诗人说过的“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一样美好。
虚写是必要的,有助于抒情达意。但是,虚写过多则抽象乏味,反而不利于抒情达意。这首诗开头一笔虚写之后紧接着就实写,具体回忆了他与庞参军的深厚交谊。庞参军重情,常来过访。“顾林园”的诗意是含蓄的,不说到诗人的家里来,而说到“林园”来,“过访”的意思不言而喻。“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这是说与友人情意相投,情操高尚,大别于那些“言不及义”的所谓“朋友”。渊明重视情操,“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饮”的“闲”和“欢然”的“自”,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相会时的闲适心境和自得之态。诗人写实,回忆了昔日的交往;所写的都是寻常事:过访、谈心、读书、饮酒,但寻常事写得充满了诗情画意。
诗人在追忆以往的友谊之后把诗笔转到了自己身上,捧出自己的心给友人看。“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语句不同,用典不同,意思却是相同的,诗人在对朋友说:我决心默处幽居,不愿再东西奔走求仕。也许庞参军在赠诗里劝过渊明出仕,而渊明在答诗里委婉谢绝。话说得巧妙,不说不愿出仕,而说没有求仕的机缘。在“缘”字前面冠上“东西”二字,巧用了孔子求仕的典故(《礼记·檀弓》:“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使诗的语言格外有味。求仕者为名利而东西南北奔波,诗人对此不感兴趣,“无复东西缘”表示了他对仕途的厌倦。
最后部分写别情,同样动人:“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借助成语来达意,保持友谊,勿忘旧交,“形迹”虽为江山所“滞”,但“情”通万里,是不为江山所“滞”的,江山不能阻隔朋友之间相通的感情。
这首诗的小序写得情意绵绵,值得玩味。温汝能《陶诗汇评》说:“陶公小序,多雅令可诵。序中起数语,何等缠绵,令人神往。至其与人款接,往往于赠答之什,自有一种深挚不可忘处。此古人所以不可企及也。”
诗人的情意是真挚的,语言是朴实的,读来亲切动人。从诗中见其二义:一是二人皆有学问,庞氏也非等闲之辈,故能与满腹经纶的诗人谈笑风生、齐肩并论,故有“倾盖”成故知的感慨;二是古代文人多重情义,以心相交无市侩之气。所以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庞氏的深挚友情,而且也申明了自己隐而不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