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下述框架来为自己寻找位置:
首先,将整个社会设想为由不同指标划分成的包含了多维群体的网络,网格内为具体的群体成员;线则是不同的划分指标。
然而真实情况是许多指标界限是模糊的,因此它们在上述网络中并不是数学意义上的“线”,而是具有宽度的实际存在,是两个群体间的过渡带。但总体考量,处在“线”上的人仍应处于少数。接下来为了描述的便利,将处于“线”上的人划分为若干理想类型,而所有的理想类型都是由以下四组概念的排列组合构成的。
四组概念包括:暂时—恒常;流动—固定;主观—客观;积极—消极。其中暂时—恒常指在过渡带上所处的时间,流动—固定指在过渡带上的空间状态及倾向,主观/客观积极/消极指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对当前状态而言产生了推动作用(积极)或抑制作用(消极)。
由上述四对概念可以排列组合产生16种理想类型:
暂时—流动—主观积极/客观积极
暂时—流动—主观积极/客观消极
暂时—流动—主观消极/客观积极
暂时—流动—主观消极/客观消极
暂时—固定—(同上四类)
恒常—流动—(同上)
恒常—固定—(同上)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框架如此呈现是基于排列组合完整性的考虑,事实上,并不一定每一种理想类型均能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对应的实际案例(关于寻找各种理想类型的现实对应案例的工作将在日后展开)。在这里暂且根据常识做出如下判断:针对群体进行横向划分的各类指标(如处于并列地位的行业、兴趣爱好划分)较容易包含恒常—固定—主观积极的情况,而对于纵向划分社会群体的各类指标而言(如各类阶层划分),恒常—固定—主观积极这一理想类型从逻辑上来讲存在的案例应相对较少。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缩小讨论范围:社会学界的诸多同仁为获取独特的对比研究视角,存在主动进入过渡带来收集素材(同时避免所处群体带来的立场问题)的可能,如游走在血汗工厂、贫民窟、街头帮派与学术圈、上流社会的学人的行为,但以目前的实地研究学术成果来看,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不甚理想。一方面,在固定的前提下“暂时—恒常”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素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主观消极”与“客观消极”也可能会给素材的质量及分析视角带来一些不可预知的影响。进一步来讲,即使存在学养深厚、同时热衷于跨视角研究、因而保证了恒常—固定—主观积极等条件的学者,其同样可能受“客观消极”条件的影响而在收集素材及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遭受到难以预料的阻碍,如可能存在受外在因素影响而被迫停止收集素材等情况。
综上,不难推算,真正处于恒常—固定—主观积极—客观积极的人将少之又少。而目前的我在发现了其学术价值后,正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在选择符合主观积极的条件后便是如此)。因此,我希望能够借此契机将这一状态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以跨文化阶层(同时也和跨经济阶层密切相关)分析作为切入点开展今后的学术尝试,并希望这一尝试能带来一定的价值。
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