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
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提出情结的概念。
他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
1.一种是勇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另一种是笃定,就算掉落又有何妨
对于勇敢,很多事确实需要去冒一些小风险,才有可能取得成就;如果一点风险不冒,势必原地踏步。当然不要冒大风险,除非万不得已,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情况下用用。
另外一种就是接受,对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事情,对于不可控制的范围,干脆不关注。
生老病死,作为人类本身,不生病不可能,不死更加不可能。
这些事情,既来之则安之;该看病看病,该面对面对,该放下放下,思想上绝对不要有挂碍;因为无论再怎么深思熟虑也改变不了这种结局,不如少费点心思,好好享受当下的生活。
2.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
真正爱一个人时,什么公平不公平,吃亏还是占便宜,完全没这概念,无条件付出。
要么爱,要么不爱;爱你就啥都无所谓,不爱当然斤斤计较,这就要求我们对交往的人有所选择,有所区分。
有亲密的,有普通朋友,有想办法远离的。
只有这样,才能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值得付出的人身上,比方说你的孩子。
如果说我博爱,实在把自己想得过于伟大;对所有人都爱,其实就是对所有人都没有爱,精力一平摊,一朵小浪花都不会激起。
3.健康的人不会折磨他人,往往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转而成为折磨他人者
防止自己在受到伤害的时候,对这个世界抱有长久地怨恨。
因为一颗老鼠屎,就认为这世界是不美好的,人心是险恶的,那就亏大了。
势必带着沉重的心理负担,生活下去 ,看到所有一切都是黑暗的。
那么这个人对你的伤害绝不仅仅在于那一次,而是影响一辈子,也可谓是活生生的阴魂不散。
这个时候最有效的办法,是对这个人遗忘,忘记曾经受过的伤害,忘记他的存在,依然相信世界是美好的。
然后,还是需要把人分别对待,以免再次受伤:有善良的人,也有邪恶的人,分而治之;对于善良的人,主动积极的去关心,去帮助;对于邪恶的人敬而远之,能走多远走多远。
4.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对付他人阴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你的人性,就是所有人的共性。
通过了解自己,知道人性对一些事情必然是自私自利的。
那么也应该允许其他人,乃至你的家人,你的朋友,原以为应该无条件支持你的那些熟人,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你。
所以,在被拒绝的时候,就没有这么生气了,不会想到竟然不帮助我,转而怀恨在心。
大家活得都不容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要勉强他人;一定要为你考虑,一定要为你伸出援助之手。
同时,对自己也不要过于高标准要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也应该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暂时偏离方向,允许自己能够拒绝他人。
5.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第二次生命,常常从四十岁开始
过去很在乎自己的外表,还有外在的东西,自我意识很强,最好能吸引别人,显得很突出。
当经历一些事情之后,就应该做回自己,不再对他人阿谀奉承,以为能从中得到好处,其实是欺骗自己,白白降低格调。
唯一能解救自己的只能是自己,不如早早把心思花在怎样提升自我上,才是最经济的活法儿。
6.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
这句话听上去似乎有点绝望,但早日看破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儿,省得费尽心思,却在做无用功。
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人际关系, 毕竟谁也说服不了谁,除非他自己想改变。
能够让自己完全放下,既然没办法改变,何必花那闲工夫去说服他人,去谄媚他人,甚至去掌握辩论口才;不如做好自己,提升自己。
人格整体论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理论,把心灵当作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心灵是一个先在性的概念,与精神和灵魂相等。
在荣格看来,心灵或人格结构是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等三个层面所构成。
荣格认为人格动力推动人格的发展。
梦的重要功能就是提出人们没有意识到或注意到的思想,梦的象征作用主要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只有经过放大后才能真正了解它们的含义和原型。
1921年,荣格出版了《心理类型》一书,探讨意识头脑对于世界可能产生的态度,此书出版后荣格在心理学界的声名大振。
1945年,二战结束,荣格离开瑞士,到世界各地访问演讲,期间还出版了《心理学与宗教》,引起了宗教界的强烈反响。
1952年,尽管荣格长期卧病在床,但他仍然出版了四部著作《论精神的实质》,《埃里恩:自身的现象学研究》,《答约伯》及《共时性:相互关联的偶然性原理》,着重以人格心理学思想对宗教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