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班主任,接到学生请假是常事。
有的是因为生病,有的是因为家里有事……
尤其是当家长给学生请假时,我们一般都会同意并准假。
可是,当面对家长请假时,敏锐的你,有时能否捕捉到家长的无奈呢?作为家长和老师,有没有捕捉到“请假”背后的猫腻呢?
情境一
孩子无病呻吟,耍赖在家,不愿意来学校,蓄意让家长请假在家玩手机等电子产品。
上周小刚的家长给我发微信“金老师,抱歉和您请假,孩子今天还不能按时返校。今天早晨早晨七点叫孩子起床返校时,他变卦说上午不去了,下午或晚上他自己坐地铁过去。 昨天在家一天就是葛优躺看了一整天电视状态没有半点不好,养病休息就是个谬论; 昨天已经和他商量好了今天早晨返校也征得了校医同意,现在临时起义还要多休息,说白了就是不想去上课。 孩子埋怨妈妈不为自己着想,孩子妈妈说他消极懒散只对玩有心思,俩人就这样吵得很凶,不欢而散。妈妈气呼呼的上班去了,孩子情绪激动地回了他自己房间关门发泄。”
金老师“支招”:
说实话,面对此场景,我对孩子还有家长都表示同情。我同意了孩子继续休息的请求。
首先来分析孩子,“事反常态必有妖”,他不想来学校,而且表现的很突兀,一定是有原因的,面对此时的孩子,家长有没有表现出耐心和爱心,也许孩子的难受,只是出于某种心理的需求,他想得到父母特殊的“关照”,如果此时父母表现出对他额外的关心和呵护,没准他在尝到了“甜头”之后就会开开心心的来上学。
再来看妈妈,妈妈面对孩子的耍赖,从自己作为一位医护工作者的角度,当场揭穿了孩子的小心思,可是医生只是妈妈的职业角色,在家庭中妈妈是妈妈,孩子想从她这里获得的应该是一种情感上的呵护。因此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学会“看破不说破”,适当“抬举”孩子,学会“顺势而为”,而不是与这些青春期的孩子针尖对麦芒,否则就真的是青春期遇见更年期啦。
很开心的是,家里的爸爸很理性。一是遇到此家里情景时,第一时间与老师沟通,这样会为老师观察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对症下药,进行适时引导,提供了参考。二是当妈妈与孩子发生冲突时,他能够理性的分析,没有劈头盖脸的去继续揭穿孩子,这样就会给孩子的成长留白,不至于把孩子逼到绝境。
情境二
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想逃避,让家长家长给自己请假时。家长不了解情况,能够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了解实际情况。
今天早上是周五,我和往常一样来看早操。习惯性的看了看手机。一条请假信息映入眼帘:“金老师早上好!小美同学刚打电话给我,想今天请假,我感觉到她的情绪很低落,请帮忙问一下什么事情,或者批准她回来我再和她谈谈。谢谢。”
金老师“支招”:
我来到教室,看到了小美。果然眼圈发红,大热天捂着厚厚的校服外套。早操结束后,我把她叫到叫走廊,我询问她请假的原因,她说十一长假后连续上了七天课,有点累了。很显然她在敷衍我。于是我把小美请到我办公室,给她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我对面,她逐渐放下了戒备,就这样我俩聊开了。原来,小美因为自己的言行,给班级某一位同学造成不好的影响,她很愧疚。写了纸条,同学没有回复,她心里过意不去。
我还是采取三步法谈话:第一客观分析事实,“谣言止于智者”,对于小美捕风捉影传话,给同学带来不好的影响,我指出她做的不对;第二肯定表现,她认识到了自己错误,主动挽回损失,向同学道歉,我表扬了她的善良;第三支招,小美看道歉未果,同学没有回应,想请假,我告诉她这不妥,这明显是在逃避矛盾。不敢正视问题,只能会让自己更难受。我建议她主动约当事人,面对面道个歉,把事情说开,同学之间尽量“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聊到这,正好打上课铃了,我俩匆匆走向教室,她再也没有提请假的事,看到她在课堂上明亮的眼神,我也松了一口气。
看似普普通通的请假,背后也许有一个大大的困惑等待我们去洞察和指点迷津;看似波澜不惊的请假,背后也许有一个大大的心理需求等待我们去触摸和及时抚慰!家长、老师朋友们,你们有捕捉到请假背后的那个“他”或者“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