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的感觉就像是我们心灵的休憩地,最温暖、最放松,同时还能让我们看见自己的好以及需要成长的地方。
所以,我们在一起抱团成长,抱团取暖,特别感谢老师的能量汇聚成的团体。
经过两个月的磨练,这个过程中,我看完了一整本的《父母效能训练实践篇》,看了《倾听孩子》七章,和朋友互相倾听两周,当然我还遇见了一个挑战,这个挑战至今还在进行中。
遇到的挑战也成了我的助力器,发现我更多的卡点,然后将这些卡点一一识别出来,只是这个过程会感觉到有一些困难。
这次的读书会就像是我们这一段时间一些疑问的集中探讨时间,发现这次我们的问题变得更有深度了。
一、关于什么时候给孩子传递一些规则?【不教导】
小伙伴说,是不是可以在无问题区向孩子传递一些做人做事的规则,比如餐桌礼仪,去图书馆要注意的事项。好像无问题区的时候,是教导孩子的最佳时机。
我也有过这样的疑问,有的时候会想要教导孩子一些观念啊,规则啊,好让孩子看起来做事更得体、更有礼数。
老师说,听起来是不是想要给孩子表达预防性我信息,比如,我们在家里的时候,妈妈觉得你怎样吃饭都可以,一会我们要出去了,我希望你可以夹你身边的菜,如果有够不到的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
又或者发送表白性我信息,我累的时候需要自己安静一会,类似的表达自己的喜好或者想法。
感觉从要给孩子传递一些观念转变到发送我信息,这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一个是你信息,一个是我信息,给人的感受很不一样。
那么无问题区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小伙伴说到无问题区的时候,就想“教育教育”孩子哈,有的小伙伴说,无问题区就是和孩子沟通的好机会。
我曾经想的是,无问题区就是,你我相安无事,井水不犯河水,彼此安好就OK。
但是最近随着参加辰安老师的体验营后,女儿的反馈,她需要妈妈的陪伴,需要高质量的陪伴。
回来就会多多陪伴女儿,我发现当我陪伴的好的时候,她的情绪会很稳定,也乐意帮助我,之前会时不时来个突然的情绪大爆炸。
我很喜欢那种优质陪伴后的效果,就是孩子在无问题区停留的时间更久,彼此都很舒服的感觉,也许就是享受育儿的状态,感觉很好。
随着读 P.E.T. 的书越来越深入,我才意识到,育儿最根本的是无问题区我们在做些什么,最关键的就是无问题区,而不是孩子有情绪了倾听,父母有情绪了面质,最根本的是你在无问题区给孩子存了多少能量,攒了多少爱的资金,当这个资金足够雄厚的时候,倾听和面质,还有第三法才会更好的奏效。无问题区的意义很重大。
辰安老师也特别提醒,在无问题区的时候听对方表达的时候,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对方把话说完,不急于下结论。我们很容易听到对方说的话,不符合我们的认知的时候,会急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下判断。
如:妈妈,我想去蹦迪。当孩子说完这句话,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你这孩子不想学习的事,想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事呀,那是坏孩子才想的事。如果我们保有好奇,可能他接下来说的和你想的截然不同。
无问题区可以做什么?
我们再来复习下哈,发送预防性我信息,表白性我信息哈,肯定性我信息,还有三种时间:单独时间,一对一时间,家庭时间。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无问题区,家长与孩子可以一起玩、交谈、工作或者分享,这是一段美好的亲子时光。
关于一对一时间,专门时间,大家也可以看《倾听孩子》里面有专门的讲解。
二、关于不一致时如何做到内在一致
这一点是我的疑问,我们知道书中说到,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情绪,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个性的孩子时保持不一致,我们是个凡人,有情绪,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个很好理解。
还有不一致的点是,夫妻的观念也可以不一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不同的个体,认知观念肯定也不一样。
可是,我的疑问是,面对不一致,我们可以做什么?
最近我和老公就有了很明确的不一致,女儿不想去幼儿园,我的观念是孩子去情绪不好,那就可以不去,老公的观念是无论如何都要去,哭也不行,就要坚持去送。
为此,我们产生了一些价值观冲突,让女儿每天去上学成了我的一项必须任务,而且老公会看我有没有在群里给孩子请假,如果请假就会很生气的打电话给我,为什么不送她去,以至于我都有点害怕接到他的电话。
我觉得很憋屈,我在违背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压着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去按照老公的思路来,强迫孩子去上学。
这个过程中我很“难”,我一方面心疼孩子被我强迫带去学校,一方面感觉在老公那里不好交差。
我很想找到一个方法来面对这个问题,这个纠结,这个压抑的感觉。
老师说,在老公给我打电话这件事情中,首先有情绪的是我,我害怕,我一直在压抑着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需要帮助的是我。
那我需要做什么?
去表达自己,内外一致的表达
原来在这件事情中,在我的纠结中,其实不是要去解决问题本身,而是让自己的感受,想法,念头流动起来,表达出来。
晚上的时候,我和老公表达出来了我的想法,虽然事情没有解决,但是我内心的东西都表达出来了,我没有那么不舒服了,堵住的话和情绪都流出来了。
当我们自己有情绪的时候,首先我们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表达出来,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如果对方的情绪更大,自己的情绪可以先打包起来的话,可以先倾听对方再表达自己。
三、关于如何把问题留给孩子自己,不做“超人父母”?
总会看到书中说,把球留给孩子自己,把解决问题的责任还给孩子。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有担心是正常的,是OK的,只是做好问题归属,不接管孩子的问题。
有的时候搞不清楚,什么是把问题留给孩子自己,何时把问题留给孩子自己,而不是大包大揽?生活中,感觉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作为妈妈,总是想帮帮她,一起面对且解决她遇到的问题。
辰安老师说,当孩子处在问题区,父母处在无问题区时,要把解决问题的责任留给孩子;当孩子处在无问题区,父母在问题区时,父母要为自己负责,可以发送面质;当彼此都处在问题区时,需求冲突需要用第三法,价值观冲突需要调整自我,觉察自己的价值观来自哪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观念等。
也就是说,只有孩子有问题时,父母无问题时,是需要把球留给孩子自己的,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担心之类的情绪是OK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我们自己的情绪负责,通过找人倾听,让自己的情绪流动起来,自己稳下来。
老师这样一说,我才清晰了。
四、为什么做不到我们所学?(理念通了)
书中说,只有我们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技巧和方法才会有效。
老师举自己的例子说,之前一直想过午不食,但总是坚持不下来,从四月份到现在,坚持了半年了,就是因为理念通了。
还有读论语,读论语这件事被人说了二十年,今年才开始坚持读,忍着睡意坚持早读,就是因为理念通了。
当我们所学替代了我们旧有的模式,新的模式自然而然的发生的时候,也许就是理念通了,或者一些理念就是彻底明白了,不拧巴了。
五、关于专业权威表达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
书中戈登爷爷提到,自己也会忍不住给孩子建议,还好孩子没有接纳他的建议。
连戈登爷爷这样的专业权威也承认自己会使用绊脚石,对我们这些刚开始学的人来说简直很放松的感觉。
都是凡人不是神。
辰安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孩子上了新的中学后,成绩下降,父母有些焦虑,有一天父母在学校门口准备接他,这个时候打电话给辰安老师。
爸爸看到儿子成绩下滑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他想到,可能儿子也跟他有类似的经历,就是因为人际关系上没有朋友,所以成绩下滑。
然后老师鼓励他说,你可以把这个告诉孩子。这位爸爸特别惊讶,说,啊,这个也可以跟孩子讲吗?我们平时跟孩子讲的全部都是我们做的好的那些部分来激励孩子。
对,这个是可以跟孩子讲的,这个就跟我们看到戈登爷爷,也会给孩子抛绊脚石,这句话的感觉是一样的。
当孩子能够知道父母的一些脆弱,或者是做的一些不好的地方的时候,孩子的感受也会跟我们一样,会觉得很放松。
六、关于开放性问题
最近对于开放性问题真的有很多感受,我之前经常会问孩子,你害怕吗?你伤心吗?我会觉得自己这样的问话有些不妥,感觉会把孩子引向担心和害怕,但是我又不知道哪里不对。
讲师朋友告诉我说,我问得都是封闭性问题,可以问开放性问题,比如,你当时的感受如何?
在被老师倾听的时候,我发现老师问的都是开放性问题,你当时的状态是怎样的?对你有什么影响?你希望告诉他的是?
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孩子更多的尽情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谈及自己的所思所想。
七、关于真假问题?
当孩子问,妈妈我的衣服在哪里?这是真问题,需要直接给答案。不需要倾听。
当孩子说,今天的作业难死了。这是假问题,表示孩子遇到了一个问题,有情绪了,需要帮助,这时候要做的就是倾听。
这次读书会更像是一个精进版的问题集锦,越来越清晰了,对于实践P.E.T.有了更多更深的认知。
整个读书会我们都在很敞开的,无拘无束的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偶尔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偶尔被小伙伴的幽默逗得哈哈哈大笑,连第一次参加的新朋友都觉得我们好放松,好欢乐。
这里,属于我们自己,属于我们的内心,我们在一起,滋养女人心的地方,温暖安全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