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带宽:唯有富足,方能解忧
在一定的前提下,贫穷确实会使人变笨,这不是因为贫穷让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贫穷造成的稀缺俘获了人的注意力,进而降低了人的心智带宽。
所谓心智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它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心智带宽一旦降低,人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或急于求成,做事缺乏耐心,难以抵挡享乐的诱惑。
每个人的头脑配置都差不多,但短缺压力会让人多一个后台运行的隐藏程序,虽看不见却消耗着大量的心智资源。
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当事人心智带宽不足,自己无力考虑长远问题,难以保持耐心和专注,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不自觉地偏向那个最安全、最能快速见效的选项。
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带宽。
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进而降低心智带宽,做出不明智的行为。
这么多欲望就像多线程任务同时在电脑中运行,心智带宽被占用殆尽,自然就没有心力支撑自己的远见、耐心、行动力和自控力了,最终只能让自己在痛苦中彷徨,甚至做不好当下的小事。
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
现代生活虽然缓解了生存压力,却又带来了自控上的压力。抵制诱惑和欲望无一不消耗我们的心智带宽,而那些有着大把时间和金钱的人士,如果没有足够的心智带宽,也会让自己陷入无聊和空虚之中。
物质条件无法决定我们的命运,真正影响我们的是心智带宽是否富足。
那么如何才能获取心智带宽呢?我想,最重要的莫过于保持自我觉知了。对此,我给大家备上五帖觉知“良药”,请各位按需取用。
第一帖,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对于有些人来说,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格局和远见。为了在压力环境中尽可能保持较大的格局和远见,我们就需要运用高级元认知能力保持对环境的觉知,因为在无觉知状态下,心智带宽会受到挤压,但在主动觉知状态下,人们就可以承受压力,集中心力做出理性的决定。
第二帖,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之所以最为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决定着我们如何使用自己的心智带宽。《见识》的作者吴军曾说:“很多人认为我是个善于利用时间的高手,问我如何才能同时做更多的事情。事实上,我做事的诀窍恰恰和大家想的相反,就是少做事,甚至不做事。我时常站在一生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么,然后打破思维定式,拒绝所有那些即使不去做天也不会塌下来的事情。”
这正是“少即是多”的真正内涵。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免于盲目奔波,才能让自己从忙碌中解脱,才有时间使用心智带宽审视自己,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去。
第三帖,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当前最大的压力莫过于过多欲望对心智带宽的冲击。早上起床就拿手机体现的是对信息的欲望,囤积物品体现的是对物质的欲望,应酬太多体现的是对社交的欲望,吃得太多体现的是对美食的欲望……每一种欲望的萌发都有可能在心智带宽中添加一条运行程序。
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脑子里存在大量任务和念头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行动力最弱的时候。所以保持对欲望的觉知,及时地审视它们,是清理自己心智带宽的好办法。我脑袋里一团乱麻的时候,就会坐下来,拿出笔和纸,把心中的念头全部列出来。无论是后台隐藏的,还是前台运行的,只要把它们清晰地列出来并逐一审视,自己立马就会神清气爽,行动力十足。
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太满,无论做学习计划,还是做工作安排,他们都会给自己留足够的闲余,让自己从容地面对每一刻。
第四帖,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不要在最兴奋的时候做决定,也不要在最愤怒的时候做决定,尤其是重大决定。大喜大悲的时候,我们的心智带宽往往很窄,判断力也很弱。
除了极端的情绪,我们也要及时关注平日里恐惧、担忧、紧张、害怕等各种小情绪,并及时将它们清理掉。一个心智带宽富足的人,也会是一个心平气和的人。
第五帖,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适当的闲余是我们应对压力和意外的宝贵资源,但是过多的闲余可不是什么好事,如果有大量的金钱,就容易萌生无谓的欲望;有大量的时间,也容易陷入低效的状态。心智带宽虽足,但若不运行有效的人生程序,自然也是白费。
如果你的人生有如此好运,一切都很富足,不妨想办法给自己设限,适当制造稀缺,以成就自己。
一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好不好,也取决于他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视角单一的人容易固执、急躁和钻牛角尖,而视角多元的人则表现得更为智慧、平和与包容。
不要被原始视角束缚,主动转换视角可能会看到一个新天地。
只是有的人面对再好的事情时都盯着一点瑕疵不放,而有的人却能从任何一件糟糕的事情中找到闪光点并放大,忽视其他不足之处。
每当自己心情郁闷、无法排解的时候,我就会打开电脑,把心中的烦恼全部倒出来进行复盘,梳理的过程中,自己往往会拨云见日,真的很神奇。
无论什么时候,你的笔或键盘都能帮你跳出单一视角,看到更多维度。
困难和压力总能把人的情绪和注意力抓得死死的,让你很难看到其他角度。
看似悲观的事物背后肯定有乐观的一面,严肃事物的背后必然有好玩的一面,我们暂时看不见不代表它不存在。
获取掌控权并不难。当你遇到那些“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时,只要在心里默念一句“咒语”,就可以让自己跳出事情本身。这句“咒语”便是:我并不是在做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为自己而做和为玩而做。
产生内部动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立足于让自己变好。
当人的注意力都在享受上时,他对跑步的心态就不一样了。相比起来,别人为了身材和身体苦苦坚持,而他只是享受愉快的跑步过程。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在阅读,而是设想自己在和智者聊天。
为自己而做,通常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压力和要求,为玩而做,则是为了应对重复、枯燥的事情。
胡适先生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无穷的真理确实容易让人害怕,但只要盯住眼前的那一寸,就会从那一寸中获得快乐。
成长啊,有时候要看长远,让自己明白意义,心生动力;有时候要看得近些,让自己不惧困难,欢快前行。
为自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绪,为玩而做可以解放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