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组了个羊肉局,跟着去拔草,虽然不是东北特色,但是羊汤的做法雷同,勾起了儿时的记忆,于是决定续一篇这个很久没有更新的专题。
说起来,我并不是很确定儿时的羊汤是源自于东北当地的,还是那时候从其他地方引进的,只记得那时在我们那个村子中间的一条街上开了十几家羊汤馆,那绝对是村子的CBD了。
那时候村子里的羊汤馆都是季节性的,春末开始,夏季正旺,秋凉就收工了,冬天绝对是不开门的。很多羊汤馆还配着河鱼,鱼就是村子前边河里捕的,新鲜的不要不要的,做法也很别致,这个下次再说吧。说回羊汤,村里每家馆子生意都很好,通常是一天要卖一两只羊的。羊是山羊,多是在后山放养的,牵回来在院子里养上两天,一是为了饿一饿,二是给客人看到更揽生意。每天早上四五点钟会有专门的杀羊师傅上门,这个血腥的环节从不会给我们小孩子看的。
杀好的羊要按照不同部位切分好的,清洗,过水。肋条和腿肉手撕、半瘦半肥的肉切小块留做羊汤料、羊肝羊心白切、各种杂水都清理干净备用,长长的菜单上各种蒸煮熘炒全靠这些新鲜食材撑着呢,忽然想起干煸羊肺这道菜,要回家讨个菜谱了。剃下来的大骨头就用来熬汤,用一口很大的铁锅,熬煮四五个小时,汤色早已是奶白的了,不停地翻腾着,看得人口水直流。
一般的羊汤馆都是十点开门,这时候悠闲的客人可能早已经登门了,在院子里搬个小桌喝茶聊天,等闻到香浓的羊汤味儿了,就可以开饭啦。劳作的人们通常要赶到正饭点时候到,点一碗羊汤,加一点盐巴,加一点醋,再挖一大勺白胡椒粉,配两个花卷,就是一顿饭了。羊汤通常是很热的,大家也都秉承着趁热喝的传统,吸溜吸溜地一碗汤下肚,汗珠珠连成河的脸上透着红扑扑的满足,一边抹着汗一边还要中气十足地喊着:“加碗汤!”加汤,也是老家那里喝羊汤的特色。听到吆喝的服务员就会应一声“来喽!”然后操起长柄勺在翻滚着的白色的汤花花中间舀上一勺,喊着“加汤啦!加汤啦!烫喽!烫喽!”一路小跑地来到客人面前,稳稳地把羊骨汤加进汤碗里,于是满足与幸福又要继续啦!
虽然羊汤的做法很简单,但在离开家乡之后却很少吃到那样的味道了,后来村子拆迁了,就再也没有羊汤馆了。好在老妈熬制羊汤的手艺还在,在上海也可以时不时地回忆一下儿时的味道,可总觉得没有了大铁锅的羊汤少了灵魂,或许少的只是我们越来越难抓到的幸福感。
再美好的回忆,都不及此刻的开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