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好好学习》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的书。成甲老师在书中非常明确地指出来,我们现在对个人知识管理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往往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忽略了最根本的目的——知识管理,是以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改变我们的行动和帮助我们有效作出决策为目标的。
不过,正如成甲老师在序言中所说,本书侧重于去探讨知识管理的第三个层次——也就是“底层规律的维度”,而缺乏对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描述。
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临界知识这个全新的概念来展开:首先告诉我们什么是临界知识?为什么临界知识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然后,再告诉我们学习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方法、技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去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最后一章,也给我们举例说明很多重要的临界知识。
书中提到的很多方法和技巧都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并实践,比如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等。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自己就有写晨间日志的习惯,看了成甲老师对“反思”的深刻认识和实践,感觉自己通过晨间日志做的反思还远远不够,也从书中借鉴了很多思想和方法。
什么是知识管理?
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而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很明确了: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
在这样的一个认知基础之上,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
从现在形形色色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管理技巧,可以看出大家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存在三个维度:
1、数据管理的维度。主要是具体的数据层面技巧。比如,下载的文件如何保存?学到的知识点怎么归类?如何快速搜索文件?如何给文件贴标签?怎样整理文件夹?在哪里找到合适的书单?等等
2、信息管理的维度。主要关注如何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获得的知识点。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比如: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用思维导图增强理解?学习中精读和泛读的区别、行动学习法、刻意练习等等。
3、底层规律的维度。在这个层面关心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更关心自己的认知深度:我们必须在大量具体知识积淀基础上,形成更宏观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从而将之前学到的繁杂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在具体知识之外找到新的答案,将有形转无形,又将无形用于有形。
探索到知识管理底层规律到这一层次上时,我们对学习的理解就不一样了。过去我们认为,学习主要是输入和消化的过程:我们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参加更多的课程和培训,让自己增加更多的输入。
而当我们理解了底层规律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价值后,学习就变成了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接触,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知识开始了自己的成长。
理解了底层规律,自己就是一个炼丹炉:外部输入的东西,经过加工形成全新而又熟悉的认知;反过来,这种认知又进一步增进你对外部输入的理解,甚至会超出作者本身的认知来看问题。
什么是知识?什么是临界知识?
知识是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知乎”上的文章,如果你不去阅读,他就只是一些数据,当你阅读了以后,它就是信息;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变你的行动,信息才变成了你的知识。
知识和知识也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要比另一些知识能够更加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为。这些能够更广泛、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就是“临界知识”。
知识管理和认知优势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认知深度和效率
我们都对“知识改变命运”耳熟能详,然而改变命运的不再是知识数量这一维度,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深度。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对知识进行管理,而管理知识最重要的并不是大多人以为的对知识进行收集、分类、保存。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深度的认知能力应该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结论,往往能解释相似情境中的很多问题。在这些结论中,有些结论经过了更为广泛长期的验证,也在更普遍的领域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这些结论也就是我们说的临界知识。
大多数人学习层次上不去,问题不是因为不够努力或者不够聪明,而是我们努力有一个重大的误区——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比如如下的这些概念我们都知道:市场均衡、用户视角、看不见的手、复利效应等等。但我们却只在看到他们的时候才能想起他们,而不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应用。对于多数人而言,我们知道的,只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而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
【我的想法】过去也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道理,被有些人说出来就感觉很有说服力或吸引力。这一点当然也与表达方式有关了。同样的道理,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方式讲述出来,会有不同的效果。
【我的想法】我们的学习也不能盲目地学习,而应该以少为多,将学到的知识深入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想要做到极致,不是说只学某个专业的知识就够了,也不是简单地这也学学,那也学学,而是要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在这个世界上,想要做到极致,恰恰要学习“无用之用“。
我们一生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
2、专业必修课:就是我们选定的专业方向。这个专业不是指学校划分的专业,而是指能够打完整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而这种系统解决问题的知识往往是内隐的(隐性知识),需要我们在不断实践、思考的过程中,领悟到跨领域知识交汇的微妙之处,从而灵活地把多个学科之间的知识随时调用,打赢一场战役。
3、通用必修课:就是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我们经营的领域是如何产生的?影响这个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有哪些规律会普遍地影响这些事物?
【我的想法】这一点跟之前所了解的“核心竞争力”、“通用能力”有异曲同工之妙。就像“T字型人才理论”所说的那样,我们在某一个领域足够专业,然后还要掌握一定的通用能力,才能做到极致。
【我的想法】之前也在吴军老师的专栏以及罗胖的节目中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读大学选专业可以优先考虑那些综合性的专业,而不是某一个比较具体的、看起来好就业的专业。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和方法
改进读书方法有助于我们掌握临界知识
首先,跳出低水平勤奋,避免去摘记更多的知识,而要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其次,放慢速速,让读书事半功倍:不仅仅摘记名言,还要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这些启发与我过去的哪些经验有关。
最后,在这样的前提下,读书就可以做到:不必追求数量和必须读完。而是当需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我的想法】这种阅读方法其实就是主题阅读,带着问题去找到相关的书籍,然后从书中找答案。自己在准备“知识管理”主题分享时,也是这样,从很多书籍和文章中找到可以解答自己困惑的答案。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1、绿灯思维
我们每个人都有习惯性防卫。习惯性防卫就是感到自己受威胁时,赶紧开始反驳或反抗。产生习惯性防卫的原因主要是当我们自己遭受挑战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向外部找原因。
而绿灯思维就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应该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要想通过接触新的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就要面对和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
2、以慢为快
首先是要能够做到“结硬寨打呆仗”。因为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
另外,还要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根据二八原理,要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面。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都是非常值得的。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1、反思
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1)发现知识误区,比如跳跃性假设;(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3)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我的想法】自己也有写晨间日志的习惯,从书中借鉴到了很多。不过还是得找一个专门的时间,再去优化、迭代,反思自己坚持了这么久有没有什么问题。
2、以教为学
教别人有很多好处:
第一,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
第二,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复述知识其实是强化记忆神经链的过程。我们的短期记忆能够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关键就是不断重复。
第三,教别人以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3、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我们在元认知上的差别表现为认知效率和认知深度上的差别。刻意练习的关键不是掌握具体的临界知识,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
通过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和提升元认知能力的方法如下:
(1)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
(2)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
(3)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1、记录
如实记录可以看到过去的思维误区和错误的习惯,让我们有丰富的材料拿来吸取教训,加速成长。
记录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是一个挖掘看得见事情背后看不见的关系的过程。记录的时间越长,就越可能让自己看到更深层的规律。
2、定期回顾
(1)周/月度回顾:从微观层面审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效果
(2)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灵感激发
(3)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我的想法】自己会在印象笔记写年度总结与计划、月度计划和晨间日志,并通过标签体系做回顾,其实就是这个方法的实践。
3、付费购买
【我的想法】在知识付费逐渐普及的今天,我们在学习上花钱越来越大手大脚,但也一定要有节制,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根据自己的目标作出更优的选择。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为什么临界知识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临界知识能够实现“少即是多”的效果,是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假设基础上。
第一,很多时候,复杂的世界是由简单的基本规律组成;第二,复杂系统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累加,而是各因素相互影响的系统。
那是不是只要学习临界知识,就能立刻快速进步?
短期来看,学习临界知识的进步速度未必是最快的,但从长期来看,用临界知识学习和思考是效率最高的。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1、哪些地方容易产生临界知识?
可信度较高、适用面比较广的重要硬学科里,比如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
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软科学可信度低,但只要了解其限制条件,是可以当作重要的工具使用的。前提是需要深刻理解其原理和前置假设。
临界知识的核心是:用更加可靠学科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结论来处理没那么可靠的领域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解决问题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拿可信度更高的方法处理问题。
2、发现临界知识的方法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其实核心是找第一性原理。【我的想法:临界知识的概念与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芒格的普世智慧有共通之处】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举了一个关于“不连续性”的案例,关于这个概念,在其他地方也有看到过)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1、借助外部资源掌握临界知识
2、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
(1)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
(2)大量地持续练习
3、临界知识与预见性认知
掌握临界知识,对提升我们的预见性认知、提升我们队未来的预测能力也很重要。
获得预见性认知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避免采取应激性反应和单因果思考方式,而是采取结构性反应和系统化思考方式。所谓结构化反应,就是我们在做选择时,不仅要根据接触到的现象做出反应,还要思考导致这个现象的系统结构是什么。
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获得具体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基础规律就是临界知识,预见性认知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问题的界定——我们面临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解释问题是什么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考虑:(1)现象解释;(2)技术规律解释;(3)通用规律解释(底层规律)。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什么是能力圈?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且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9%的人都做的好。
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复利效应
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复利效应可以导致幂律分布,幂律分布符合二八法则,比如现在的微信订阅号,排名前20%的公众号可能占了80%的点击量,而排名后80%的公众号只占了20%的点击量。
而触发复利效应爆发的临界点的方法就是提高利率和执行次数。比如,对于运营公众号来说,利率就是有多少人受到高质量文章的影响愿意去分享传播这个公众号,执行次数便是公众号文章的推送次数。
概率论
概率有两种,一种是物理概率,即频次概率,这是一个通过统计就可以直接计算出来的概率。另一种是主观概率,这种情况没有清晰准确的概率判断。提高主观概率的准确性的方法就是提高信息质量。
为大概率事件坚持,而为小概率备份。概率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选择不断地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当中,并且避免小概率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致命打击。
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的本质是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看透问题的本质。所谓黄金思维圈,其实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时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
想要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就一定要比别人更快地抓住问题的本质。而想要快速抓住问题本质,就应该培养问“为什么”的习惯。
TED演讲《黄金圈理论: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有讲过这个方法,还有一本同名的书籍。
进化论
进化论告诉我们:在变化的环境里,行动的跟进常常是迟缓的,我们会在新的环境中“与鬼共舞”。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信息优势,让自己及时看到环境的变化。但是,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正确的方法论和模仿同级别最优秀的人的做法,能够让你在没有冒险基因的情况下,更好地把知道变为行动。
英国作家马特.里德利的新书《自下而上》就讲了进化论这个道理。这里的进化论更精确地说,应该是演化论,不仅仅是生物的演化,更是一切事物的演化。
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这个概念来源于《第五项修炼》,其他基本参考书籍:《系统之美》和《系统思考》,也都讲了系统思考的方法。
系统思考的核心是: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这个世界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理解事物最重要的方式是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系统思考也是一种与我们直觉思考不同的思考方式,它是整体地、动态地、连续地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是在复杂动态系统中以简驭繁的智慧。
二八法则
主要通过人脉链接的例子来阐释二八法则。
安全空间
《反脆弱》一书有讲这过这个概念。因为幂律分布的存在,小概率事件会造成极端严重的后果。为了避免之前的努力付之一炬,我们应该构建安全空间,保证复利效应持续起作用。
构建安全空间,可以有以下三个思路:第一,设计冗余备份,保证系统正常运作;第二,提高决策质量,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第三,提升系统的反脆弱性,增强系统对极端事件的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