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风靡,歌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是等太阳升起 还是意外先来临
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如果你是那个先于明天遇到意外的人呢?
《向前一步》的作者,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皮伯格遭遇了一场意外。2015年,她挚爱的丈夫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中失去了生命。谢丽尔一度沉迷于失去的痛苦中不能自拔。直到她发现,她的状态让很多关心她的人很是担心,于是,她找到了很多比起其他人自己更幸运的地方——比如说收入,比如说朋友——她开始积极的转变思路,投身去做很多的事情,让自己从不幸中走了出来,并且生活的更加充实。
这个故事,其实给我们很多启发,比如说:
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经济收入,至少遭遇意外之后还可以养活自己;
一定要有朋友,朋友的关心鼓励在谷底的时候会给自己帮助很大;
人不能太闲了,太闲了就会沉浸在自己的各种情绪中不能自拔,也许还会因此引发一系列不好的连锁反应,比如说抱怨受伤玻璃心;
时间会抚平所有的伤口;
……
你以为,我今天也是要说这些吗?
对不起,完全不是!接下来的内容大约很是跟主题不符,只是一直在我脑子里面绕啊绕的,我就还是任性的写出来吧。
今早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懂事的人,看的,有点心疼。
“读懂一个人的沉默,才能读懂他的难过。”
当意外来临时,能哭出声音的其实是幸福的,最大苦痛的人,是“那一刻,你的心里有一场海啸,你安静的站在那里,没有人知道。”
我们,是从小被教育,要懂事、要乖巧的一代。
我们乖巧、懂事、安静、不吵闹的,看着所有的应得、不应得,都给了“会哭有奶吃的”所谓“熊孩子们”。
我们安静,所以我们不需要有需求;我们坚强,所以“对不起,你离开我也可以生活的很好,可是她离了我不行的。”
在懂事的外衣下,我们再想要的东西,也摆摆手:我没那么想要的,给***吧。
在懂事的要求下,我们再不想做的事情:没事没事我来吧,我就喜欢做这些。
在懂事的夸赞下,我们用尽全力,只想要一个赞许的眼光,虽然抬头时,那目光往往更多的、焦灼着看着会哭闹的孩子们。
从小就很羡慕,居然有人可以理直气壮光明正大的表达出自己的要求:我要这个,我不要那个。因为我们要懂事,我们,不能这样。
今早,朋友圈有人发了一条动态:
那一刻心突然有点疼,就回复了一条:
内心已经在海啸,还在原地安静笑。沉默安静不哭闹,只因无人会拥抱——一声叹息,懂事真疼。
先生曾经责问我,为什么宝宝有时候明显很淘气了,我还是不肯管教,一味放养。该怎么说呢,我其实宁愿她是个熊孩子——不要出去熊就好——有想法就可以表达、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要什么就直接说,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其实很自私,但是自私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的,至少自己可以很开心。
如果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为什么不趁现在人还在,好好自私一把,让自己先开心呢?只要不要伤害到别人就好了,不是么?
自私挺好的,因为懂事,真的有点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