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的你,有没有过这样一种懊恼?
你哄孩子睡觉,他却哭闹着要喝奶,于是你一边哄孩子一般焦头烂额的烧水沏奶。沏好后递给孩子,本以为小家伙能安分一些,谁知他嘴一撇,说奶烫。你帮着吹了好一会,心想这样总行了吧?谁知他喝了没几口,又喊着要上厕所。
翻来覆去两个小时,你使尽浑身解数,孩子就是不睡,你自己却被搞的精疲力竭。终于,你爆发了,对着孩子吼道:“你到底想干什么?赶紧睡觉!”于是孩子又开始哭哭啼啼,一场拉锯战重新开始。
身为父母的我们,在孩子小时候都有过这样一种尴尬。孩子拼命想表达却表达不清,我们拼命想理解孩子的想法却总词不达意。于是很多家长生出了一种与孩子沟通很难的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原因是我们无法把握孩子的需求。所以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需要运用不同的策略。
一、孩子们自己根本不知道想要什么
进到超市,你对孩子说,允许你选一件不超过10元钱的食品。转了一大圈,你的购物车都满了,孩子还是没有拿定主意,这时家长往往会给孩子限定时间,如果还不决定就不买了,孩子往往就匆匆选了一件。
对于孩子来说,突如其来的选择权,他完全失去了权衡的能力,不知道想要什么才是他真实困境。这时如果你能建议一下,比如你说果冻滑滑的,甜甜的,又好吃又好玩,孩子可能就会选择果冻;你说酸奶有营养又好喝,孩子可能就抱着酸奶了。
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除非你放在他们面前。对于孩子同样适用。
对于孩子,所有的决定都是完美的,你给他一个指引,他还是认为决定是自己做的,只不过经过你的指引后,他会对自己的决定更加信任。
我的孩子拥有很多玩具,客厅摆的满满的。对于孩子,喜新厌旧是天性,但所有玩具都没有新意后,她就会站在客厅自己嘀咕,今天玩点什么呢?如果我说捏橡皮泥吧,她就会很愉快的决定了。
所以,当孩子也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时,最好你帮他做决定,但是表达要委婉,加以引导,让他们 以为是自己做的决定。
二、孩子虽然不知道自己想要啥,但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刚刚讲的,我对孩子说好久没玩橡皮泥了,它都好孤单。我的本意当然是指引孩子去玩橡皮泥,如果孩子内心犹豫,可能会顺从我的指引。如果她就是不想玩橡皮泥,她直接反驳我:“橡皮泥不好玩”!
其实她这么说,不是她真的觉得橡皮泥不好玩,只是她现在不想玩橡皮泥。而且虽然她不知道自己想玩什么,但是她知道自己不想玩橡皮泥。
记得有一个经历的段子,一对情侣去吃饭,
男问:“吃什么?”
女答:“随便。”
男问:“吃火锅好吗?”
女答:“上火。”
男问:“吃烤肉吗?”
女答:“太油腻。”
男问:“吃日料吗?”
女答:“太贵。”
男问:“那到底吃什么?”
女答:“随便。”
毕业于常青藤名校布朗大学神经学专业,并在华尔街工作多年的莱恩·莱韦斯克在《反直觉询问》一书中说,
“人们最善于回答的是自己不想要什么和自己过去做过什么”
上面的女生就是不知道自己想吃什么,但是知道自己不想吃什么,上面我的孩子也是一样。这时父母们可以尝试反直觉询问,比如你可以问说你不想玩什么?用排除法来做决定。
三、孩子顾左右而言他,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
这种状态下的孩子,其实是前两种状况的混合体,比如开篇孩子睡觉的例子中,里面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他知道自己不想睡觉。
这时,如果你使用第一种方法,之间问他是不是想喝奶,他会就坡下驴说自己想喝奶,结果就是忙忙碌碌好久孩子还是不睡。如果用第二种方法,他可能之间告诉你不睡觉,你的努力也白费了。
你明明知道孩子是在磨人,他早困了,只是坚持不睡,但是不知道原因。面对这种棘手问题,就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孩子行为,引导孩子说出身边发生的事,归纳出共同特征,找到孩子心里真正的痛点。
孩子不爱睡觉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可能是怕黑、、怕鬼、缺乏安全感等。这时就需要引导孩子说出白天发生什么事情,根据孩子的记忆来做判断。
有位妈妈分享过她揭开孩子不愿意睡觉的谜底。原因是她时常听到儿子说道打小怪兽,那是孩子和同学一起玩的游戏。玩的时候人多不害怕,但是自己回家后总是担心怪兽来报仇,导致不敢睡觉。这位妈妈就是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自己说出了即便情况,找出孩子的心里阴影。最后她想办法,而儿子一起把怪兽画出来,比较虚拟的东西可怕,具象化就没有那么可怕了。而且在儿子画完后,还和儿子一起在画上,把怪兽的爪子和嘴都堵起来,这样怪兽就没办法作恶了,孩子自然也重新睡得安稳。
这种情况下,孩子一般都有表明的需求,这些表面的需求往往掩盖住他们的真实想法,这就需要火眼金睛的家长仔细引导来破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