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里学第一讲.人格统一性》
人格的统一性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统一性。
孩子的性格生活塑造,孩子的性格会受家庭背景影响,孩子的性格会在一个个错误认知,反复复制粘贴形成自己的模式,孩子的问题要从整体生活去看,不能单一拿出来去评判,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能贴标签,父母要有原则,不能没有边界感。认识自己多么困难。
就今天这个案例,孩子13岁,8岁之前一切都很好,但周围每一个人都乐于满足他任何的要求,这里就没有边界感了,就养成了孩子有求必应的心态。
爸爸常年不在家,家庭关系就是缺位的,夫妻关系就是不和谐的,就会导致妈妈把精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加重孩子的自我为中心的心里。
妈妈非常宠他,总是满足依赖性强又固执的孩子的心血来潮的要求。依赖是妈妈过度包办,固执是习惯得到没有边界感,心血来潮是想到就要得到的,都能得到无条件的满足。孩子出现没有教养胁迫的行为,想支配妈妈,妈妈会不舒服,亲子关系紧张,孩子用无理要求引起妈妈注意,这是孩子的错误认知的复制。
孩子给妈妈带来很多麻烦,但妈妈还是会宽容孩子,为孩子做很多事。妈妈没有边界感,没有原则,没有家规,孩子就不会知道对错,就形成错误认知,认为自己做这些都是对的。
直到他8岁,他有了妹妹,他不在是家里的焦点,妈妈不能及时满足他的需求他就会对妈妈动手,抓妈妈头发,拧妈妈耳朵。孩子从小错误的观念,源于家长无条件的包容满足。
这里爸爸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是最好的,如果不能,就需要高质量的陪伴,陪伴妻子,把妻子的重心从孩子身上转移出来放在丈夫身上,天平是需要平衡的。爸爸要陪孩子体验一些男人的活动,让孩子有自信心,也不会那么依赖妈妈。
妈妈要学会示弱,学会生病,学会无助,学会求助。妈妈总认为孩子还是孩子,大包大揽就是在给孩子挖坑,毁掉的不只是孩子更是整个家庭。
很喜欢今天的课程,道一声赵院长,郭院长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