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去赞美或者批评一个人,因为觉得人与人之间原本就有隔阂,不管他之于你,还是你之于他,都只是外人、路人或者无关紧要的人,某种意义上,谁也没有资格去评判一个人。写这篇文章,或许是出于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周星驰议,又或许是出于看到太多由《美人鱼》展开谈论到周星驰的影评,心中不免有些抵触。
这些影评有力挺星爷的,有感叹周氏喜剧今非昔比的,也有谩骂的,作为一个外人,我不置可否,在此只想说几句心里话,至少对我而言,论真正赋予我一些东西的所谓明星里当今社会只有两个人,刘德华和周星驰。当然,每个人因为各自生活背景、成长经历的不同,所能带给你感触的人也会不同,并非贬低其他,只是心中确实如此。
其实我很不理解这些所谓的影评。一部电影,如果你把他当娱乐来看,又何来煞有其事的评价?如果你真心把他当做一种艺术,你又何敢在草草仅看过一两遍就妄下定论呢?这原本就是对一个专注于电影艺术的导演或者演员的不尊重,何况大家所熟知的对电影工作偏执到极致的周星驰。
星爷从来就是这样一个人,对电影的苛刻让他一度成为众矢之的,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苛刻不仅仅是对电影,更多的是对自己本人呢?
从早期电影片场以演员的身份干预导演的拍摄,或许站在任何一个独立导演的立场上都很难容忍,试想一个员工如果不断的否认老板的决策,哪个老板能和颜悦色。后来《少林足球》脱离向氏,一度遭遇有深厚背景的向氏的阻挠,周星驰却还是坚持完成了一部优秀的作品,而后《少林足球》又遭广电禁播,星爷连发检讨书,很难想象一个在面对如潮谩骂时依旧可以保持沉默的人,是以怎样的心态写下这些检讨书的。再后来的《功夫》,作为动作指导的洪金宝未拍到一半就一走了之,这是周星驰进军好莱坞的第一部电影,何其重要,而一直有着功夫情结和李小龙情结的周星驰,当时的孤独和无奈又是何其凄惨。我不知道别人是否有所感触,但当我每次看到《功夫》片尾出现的字幕:“主演周星驰、编剧周星驰、监制周星驰、导演周星驰”,我总会感到非常骄傲,又鼻子一酸。
这样的故事,在周星驰的电影生涯中应该不在少数,或许正因为身兼数职让星爷感到力有不逮了,他才会说“我已经老了”,如果《功夫》成为演员周星驰的最后一部电影,究竟是他自己的无奈还是我们的不幸呢?
值得庆幸的是导演周星驰依旧在,不管谁把周星驰推到风口浪尖,不管多少人在议论,而作为风口浪尖的周星驰本人,永远都不会参与其中,他只在江湖之外,只在他的电影片场,依旧偏执着做着他认为他应该做的事。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电影才是正事,不是么?
回到电影本身,《美人鱼》一上映,影评铺天盖地袭来,在此,我无力评价这些影评的正确与否,也不敢去评价《美人鱼》,就想当初看《西游降魔篇》一样,三缄其口。但我很想说,星爷的电影,从来不是一两遍就能看懂的,因为他的电影带着他自己特有的情怀,而这些情怀却都离每个人的生活那么近。《少林足球》里“做人如果没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长江7号》的童真和孤独,《功夫》里失败者的反抗,《西游降魔篇》中“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再到《美人鱼》。
我并不赞成那些给星爷电影所谓的类似后现代之类的定义,我至今没明白这种定义的意义所在,何况那种高度不是商业电影的未来,更不是艺术的发展趋势。星爷总是把最简单的故事,用近乎自嘲的方式去诉说,诉说着我们内心某一处的情感共鸣,而这种共鸣需要时间去沉淀,或者升华。然而可悲的事,懂星爷的人太少,所以没有了演员周星驰的周星驰电影,在表演上显得略显无力。
而我们对星爷的感情又实在太复杂了,我们既希望他保持周氏喜剧的风格,又希望他不断创新,我们既希望从中得到捧腹大笑的效果,又希望能让我们感动的泪流满脸,裹挟着这些期望的星爷压力可想而知。其实看懂星爷电影,我们只需要回归到普通观众的身份,不比较不纠结,冲着笑果去看的,看看无厘头,冲着情怀去看看精神,去掉周星驰标签去看周星驰电影,对星爷对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减负,笑了,哭了,记住了,有所得,就行,至于其他的,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去感悟,或许是往后再看到再想起时,突然发现那些画面或者台词是那么直击心灵,不然类似《大话西游》上映时惨淡而多年后豁然开朗的后知后觉和误解会再度发生。
一直看到很多人再说欠星爷一张电影票,其实又岂是一张电影票的事,一张电影票只是对曾经误解星爷的良苦用心的愧疚,这种愧疚在我们身边一直都在,对星爷的误解,对朋友的误解,对父母的误解,我们都亏欠的太多了。
看到柴静曾经采访周星驰的视频,不善言辞的星爷依旧不善言辞,只是在柴进提及自己对星爷电影的一点点理解时,星爷说了一句“谢谢你”,就是这一句谢谢,看的人眼眶湿润,生活在这个人与人隔阂越来越大的社会里,能被理解是多么可贵。这也是星爷面对粉丝时说的最多的话,他不懂解释也不会解释,如果你不爱,我无奈,如果你爱,谢谢你能懂我,仅此而已。
电影很多,能讲好故事的很少,世界再大,周星驰却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