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和随俗
文:Recycler
86/172.1433
这几天,忽然想到老罗之前在一期节目中说的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落入荒岛,仍然保持着每天刮胡子的习惯。一般认为荒岛环境恶劣,应该把个人精力用在生存上,不应该为小事浪费时间。还有人认为,荒岛没人会在乎个人形象,何必多此一举呢。对于如此反常的举动,老罗给的正面解释就是保持人性和自律。一旦习惯了不刮胡子的生活,就会对刮胡子这个行为不以为然。进而,失去了本有的自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像以前的你。”
其实不像以前的自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别人没有此行为也能很好的活着,为什么我们失去一些行为就要寻死觅活呢?
我们通过文化而养成的适应本阶层的习惯,一旦失去,就与本阶层格格不入。即使有人能很好的适应各个阶层,留着胡子贴近民众,剃掉胡子与精英为伍。胡子就相当于一个标志,有或没有分属于两个阶层。其实由胡子分出的两个阶层并不是很对立。如果是其他事物呢,爱狗的人士吃狗肉。这类人如何定义自己的群体呢?如何保证自己左右逢源呢?如何保证自己不因疏忽导致在爱狗群体里吃狗肉的尴尬行为呢!
人们无法做到清醒的保持左右逢源,只善于选择轻松自在的一边。也就是说习惯一旦被打破,尤其是被轻松自在的行为打破,就很难再回去了。
由奢入俭难,用在这里我们可以换了个说法,由简单到复杂是困难的。就比方说“礼”,礼是一个很复杂的行为。国家祭奠需要算日子摆拍场,也许只有几分钟的活动,甚至需要几个月来准备。孔子老人都说,对于礼仪首先要拿出诚心,在这基础上再尽量把礼仪办的华丽漂亮。礼的诚心还是要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加以体现。形式也没有,光是嘴上说说,很难让人信服。礼就是这么一件很麻烦的事。
我们从小的教育就是见到长辈有礼貌,最基本的礼貌行为就是鞠躬。后来我们发现有些人对待长辈并不是鞠躬,而是勾肩搭背。按照传统观念,勾肩搭背没大没小,有失礼仪。然后这些随意的人并没有得到全体民众的鄙视,反而,有种跨越年龄的亲近感。那些默守礼仪的人,心中多少有点不平。费了半天劲,换来的结果和其他人一样,费这个劲做什么呢!有了这种疑惑,即使继续做礼的行为,就会产生困扰,从而厌倦放弃。刮胡子虽然没有上升到礼的层面,这种小事更容易被人忽视。刮与不刮并没有什么区别,好不容易养生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因为从形象角度思考问题而觉得无所谓。
又想到中国一句俗话,入乡随俗。如果乡里的习俗是适应当地的,也许看起来很low。想保持自身的自律,又想适应当下的环境,真不知该如何是好。还拿胡子举例子。一个村都留胡子,以刮胡子为耻。我们这些外来人习惯了每天刮胡子的生活,真的到了如此村镇。我们该怎么办?其实怎么做都有足够的理由,怎么变化自己仍旧是自己。每个人在为了自己的理念而坚持一些或是放弃一些。如果认为个人卫生个人形象最重要,也就没必要在乎别人的眼光,或是异乡人的鄙视。如果认为环境和谐最重要开心最重要,那就没必要坚持,随遇而安也很好。人嘛总有些个人坚持的理念。只是彼此坚持的东西不同。并不能说谁坚持的就是对的,也不能说谁坚持的性价比高。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不同追求自然不同。所以说见怪不怪。
无论是自律还是随俗,都是在做自己。没必要纠结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自律行为一旦就被打破,就很难再回到从前。不是有个二十三天习惯养成计划。我们也可以说,二十三天习惯遗忘计划。在荒岛深山二十三天没刮胡子,返回城市后,我们也会习惯不刮胡子。除非自身再花费二十三天养成习惯,或是心中有股执念认可刮胡子这件事。有执念的人一旦不做这件事也往往是最痛苦的。
~~~~~~~~太长不看~~~~~~~~~
简版:随遇而安,自律也心安。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